〔領導講話〕
?
學習推廣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經驗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公民道德建設
唐 國 忠
近年來,莆田市堅持“三貼近”原則,積極創新教育載體,廣泛開展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受到了群眾熱烈歡迎,產生了“小戲大作為、小戲大產業、小戲大效益”的良好效應,得到了劉云山、劉延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和充分肯定。去年,云山同志、延東同志到福建考察時,專門聽取了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工作的情況匯報。中央和省里的新聞媒體也對這項活動進行了集中宣傳報道。今年5月,中央文明辦調研組組長楊新貴到莆田調研,對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給予充分肯定,提出將擇機在莆田召開全國部分省、市文明辦主任會議,總結推廣莆田經驗。近年來,莆田市巧借傳統戲曲傳播現代文明風尚,探索了成功做法、打響了活動品牌、創造了新鮮經驗。歸結起來,主要是做到“六個始終突出”:
一是始終突出以文化人、以德樹人。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以傳統地方戲曲為媒介,普及公民道德規范,倡導現代文明風尚,充分發揮先進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提升了農民素質,促進了農民全面發展。
二是始終突出改革創新、推陳出新。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立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根植群眾生產生活,將“普通話”轉化為“地方話”,把“大主題”轉化為“小故事”,符合群眾審美情趣,既保留莆仙戲的優秀傳統特色,又賦予莆仙戲全新的時代內涵,多層次、多角度展示了社會新風尚、新氣象,涌現出一批精品力作,成為公民道德教育的新載體、傳播先進文化的新平臺。
三是始終突出群眾需求、市場需求。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著眼于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山下鄉,進村入戶,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演出網絡送戲到田間地頭,變“三下鄉”為“常下鄉”,變短期為常年,變幾隊為百團,變數場為萬場,以“劇團歡迎、群眾愛看”的良性循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推動了莆仙戲繁榮發展,年創收入超億元。
四是始終突出借臺加演、借戲宣傳。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利用常年深入鄉村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加演活動,注入了公民道德、民主法制、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內容,反映了生活中孝老愛親、誠實守信、鄰里和睦等現實問題,廉政小戲、計生小戲、綜治小戲、金融小戲等應運而生,使廣大群眾在欣賞寓教于樂、寓情于理的演出中讀懂政策、辨明是非、知曉事理,民心更和順,家庭更和睦,鄰里更友愛,農村更和諧。
五是始終突出典型引路、典型示范。在全面開展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的基礎上,莆田市以創作優秀劇本、提升表演藝術、加強服務管理、加大資金投入為重點,確定了一批陣容強、基礎好的演出示范劇團,選定了20個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鄉村戲臺作為演出示范點,不斷增強小戲臺的輻射帶動效應,促進加演活動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
六是始終突出協作協力、聯動互動。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工作,經常聽取匯報,研究部署工作,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的意見》,組織開展現代文明小戲“六個百”活動,每年下撥專項經費,為加演活動提供有力保障;宣傳文化部門廣泛開展征集劇本、宣傳推廣、調演表彰等活動,各文明行業、文明單位與百個莆仙戲劇團積極結對共建,紀委、計生、綜治等單位結合部門特點不斷豐富小戲內容。各部門既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共同推動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呈現創作隊伍強、演出水平高、加演場次多、宣傳效果好的喜人態勢。
道德的力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是事關海西發展、事關社會和諧、事關你我幸福的重要力量。當前,全省上下正在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賈慶林主席、習近平副主席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八屆九次全會的部署,堅持先行先試、加快轉變、民生優先、黨建科學的總體要求,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扎實的作風,全力推動福建跨越發展。實現新的奮斗目標,完成新的歷史使命,更加需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更加需要道德的力量作支撐、來推動。
莆田經驗具有典型性、創新性、實踐性、可學性,是公民道德建設在基層的創新之舉,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公民道德建設的寶貴財富。各地各部門要認真學習推廣莆田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深入研究新形勢下公民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探索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公民道德建設的方法和途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創新中增強活力,在改進中提高水平。
一要著力創新思路,不斷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主動性。堅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基層,轉變思想觀念,轉變工作方式,調動各方力量,運用多種方式,鞏固成果、拓展領域,進一步推動道德建設覆蓋城鄉基層,覆蓋所有人群,形成公民道德建設人人參與、道德建設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二要著力創新內容,不斷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針對性。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站在群眾的立場考慮問題,著眼群眾的需求,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時代內涵,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新風尚的時代特征,深入回答改革開放實踐對道德建設提出的時代課題,從理論和實踐、歷史和現實結合的角度,不斷加強和改進工作。
三要著力創新方法,不斷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多樣性。堅持服務群眾與引導群眾相結合,教育灌輸與平等交流相結合,嚴謹深刻與生動活潑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使道德建設成為人們的內在需要和精神追求,讓人們在參與中實現自我教育、共同提高。
四要著力創新載體,不斷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實效性。堅持從實際出發,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從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認真選擇和設計活動載體,在用好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同時,注重運用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新渠道,使之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新載體、開展道德建設的新陣地。
五要著力創新機制,不斷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能動性。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教育等各種措施,努力形成引導與約束、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激勵引導機制、配合協調機制、投入保障機制,促進公民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