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讓“愛心之音”延續
http://www.caoliu14.com?2010-11-01 14:58? ?來源:文明風
我來說兩句
要說這些老年志愿者做起事來,還真不分白天黑夜。由于當天采訪行程比較緊,一直到中午近十二點時才能休息吃飯。原本以為陳賽娥阿姨也能趁中午時間好好休整,以便下午接受我們的采訪。沒想到,和我們分開后,陳阿姨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又到其他居民家中去調解矛盾,最后也只是吃了幾口午飯就來配合我們的采訪了,可想而知他們平時工作的狀態了。
我們曾問陳賽娥,“您自己也是老人,讓您幫助比您年紀更大的老人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您的身體吃得消嗎?”看似身體不錯的陳賽娥卻告訴我們,96年她下崗,后到一家企業工作,因工作原因導致肝、脾爆裂。她是動過大刀的人,到現在還一直服藥,但她卻一直沒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太重,她一直強調一個詞,就是“責任感”,她說自己是黨員,有義務這么做,要做給下一代看,讓愛心永遠地傳承下去。
這群老年志愿者的善行也漸漸感染了許多被幫助的老人。在和志愿者之一的翁琳娜阿姨聊天時,她告訴我們一個細節,當初她們去看望黃秀英老人時,在她家的陽臺上曬著許多被揉搓成飯團的東西,黃秀英老人看到別家把剩飯倒了怪可惜,就把剩飯重新裝起來,揉搓成飯團曬干,放進冰箱保存,可供下一次食用。志愿者們的介入,讓黃秀英老人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如今在鼓樓區老年公寓安居的黃秀英老人,在吃飯前也會將多余的飯或咸菜存進小罐子,而這些卻不是供自己食用,而是等到社區里有志愿者來看望她時,她便會拿出這些自己儲存的咸菜,讓志愿者們捎給比她更困難的老人那兒去。
這群令人尊敬的老人們在力所能及幫助困難群眾的同時,不僅播撒了志愿者的服務理念,將愛心傳遞到社區的各個角落,更為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越來越多的居民。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愛心之音”老年志愿服務隊的隊伍將更加龐大,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愛心之音”這個大家庭中發揮作用。
![]() |
![]() |
責任編輯:徐嶸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