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均貧”到“重富”
????第三個觀念是義利觀。中國長期以來,財富的來源主要是兩個,即所謂的“耕讀”。耕就是農業生產,讀就是通過科舉做官,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這個意思。古代一個家庭被稱為“耕讀傳家”,就不得了。中國古代商人要么非常低調,要么就結交官府,到了清朝時就買一個候補道臺做做。很多商人即使賺了錢,也千方百計要讓自己的子女回歸到儒,培養他們念書,或者想辦法買一個官做做。
????傳統中國其實是沒有真正的私有財產的,這一點大家好像都有誤解。中國歷代都是“權力所有制”,所有財產都是屬于皇帝的,所有的大臣、所有的老百姓,都不過是為皇帝管理資產,皇帝可以隨時剝奪?;实蹌儕Z財產,是不需要講什么道理的,只要一道命令就可以。傳統中國從來沒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漢朝時每年財政收入分三份,一份是政府開支,一份用于皇帝家族的開支,還有一份最荒唐,給皇帝造陵墓,做皇帝第一件事是先修墓把老皇帝葬掉,還有給自己修墓。
????中國歷代所謂的“均貧富”,其實都是“均貧”,富是均不了的,因為富的基礎就是權力。要均貧富,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打下來然后分掉,但是同時也造成了社會很大的破壞。而且一旦真正掌握了政權,政策馬上改變了,如果真的坐了天下,不納糧,統治者吃什么呢?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首先提出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如果不是開了這個門,糾正了對財富的觀念,能有今天這樣的情況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確是帶來了不少社會的弊病,但是今天我們還是應該肯定,一個政府能夠把富民放在重要的地位,并且采取了措施,使它真正地富起來,這是了不起的。
????為什么其他國家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其實基督教的倫理,原來也有這樣的問題,但是新教的倫理就通過對教義新的解釋,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說你富裕,不僅是你自己的事,而且是榮耀上帝的事,這是為上帝增光。通過正當的手段致富,上帝也有面子。同時又告訴你,富了之后,應該做慈善、社會公益等等,所以你們的富是堂堂正正的。
????根據新教倫理的解釋,富說明你有能力,是上帝眷顧你,你也是在榮耀上帝,只要你信上帝就能富,富是光榮的。而中國在義利觀上長期是對立的,你要講義就不能講利,富了就是為富不仁。我們說富是光榮的,如果不是改革開放,這話能說嗎?多少年來我們灌輸的,就是把很多優良的品質和貧窮聯系在一起,好像富了就沒有優良的品質了,如“飽暖思淫欲”之類的諺語就說明這一點。
????總而言之,我覺得中國人的現代化,除了個人的努力,的確還有群體性的提升。不一定是看整個國民,離開了特殊情況,奢談國民性是不妥當的,但是如果我們把群體性的這些問題聯系中國的現代化,我想改革開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開端,我們在天下觀、倫理觀、義利觀等方面的進步已經到了前人所沒有到達的高度,我想今后的前途是光明的。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