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天下觀、倫理觀、義利觀等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達到前人沒有達到的理性高度——
中國人的“國民性”及觀念的現代化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
????在我們國家,不斷有人討論一個問題,即中國人的“國民性”。也有人說這是偽問題,不存在國民性。我認為是有的,簡單歸納起來,集中反映在其天下觀、倫理觀、義利觀等觀念中。
????從天下觀到世界觀
????先來談天下觀。今天我們比較多講的是世界觀,但是在古代是沒有世界概念的,中國古代說的是天下。中國自古以來,都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中國在天下中心的范圍,而其他的周圍都是“夷”。這個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越是靠近中間越是了不得,那是中原,在今天洛陽一帶。如果邊疆什么地方發達了,也會自稱“小中原”。這種觀念一直影響到越南、朝鮮等,甚至是日本。越南說自己是“小中華”,或是“南天中華”,越南的舊王宮里還可以看到這樣的匾額。
????唐朝時的長安像是個國際城市,各種各樣的外國人都有很多,但是唐朝有沒有派人出去留學呢?沒有,去印度取經的玄奘是偷渡出去的。宋朝時,泉州已經形成了阿拉伯人的社區,也可以說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但是基本上也只是人家來我們不出去的。什么原因呢?因為我們這個地方最好,出去干什么?
????這種觀念一直到明朝、清朝都是如此。乾隆皇帝賜給英國使者的詔書里,還是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無有”,天朝什么都有,難得你們國王派你來給我們祝壽,我們什么都不需要你的,我們不稀罕你的,還是這樣的一種心態。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打敗了,當時看到總得融入世界了,派湖南人郭嵩燾做英國大使,后來湖南人還組織了抗議,認為郭嵩燾丟了湖南人的臉,把他開除湖南省籍。
????西方人以武力打開了中國大門,但是他們來了之后,發現連官方都稱呼他們為“夷”。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條約里專門有一條,今后不能以英夷、法夷相稱,我稱你大清國,你要稱我大英國、大法國。開始清政府成立了“通籌夷務全局”,后來改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到了辛丑條約,專門加了一條,大清必須成立外務部,清朝沒有辦法,1901年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今后改為外交部。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概念是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民還沒有解放,等著我們去解放他們。臺灣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日夜盼望著解放軍去解放。“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做了十幾年教師,我整天講這些,我一度對這些深信不疑。即使到現在,我們的教育還是說,中國歷史上都比外國強。我是教歷史的,不信到大學歷史系做調查,有幾個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在世界上到底排在什么位置?都認為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其實中國的歷史在世界上最多是中等的,我們說自己是五千年文明,其實到現在能證明的也就只有四千年,這個歷史跟古埃及有什么好比的呢?人家公元前五千年的東西還在,距今已經七千年了,跟巴比倫也不能比。
????中國的確在世界上處于先進的時候,這種天下觀沒有多大的影響,當中國孤立于世界時,也沒有影響。但是當中國進入世界體系,如果還是這樣的觀念,那是相當危險的。這種天下觀徹底解決,就是在于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中國人從天下觀進入了世界觀,從自以為是天下最發達、最文明、最了不得的國家和民族,到承認是世界上很多國家之一,有長處也有短處,這是靠改革開放。
????至少現在沒有哪一個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中國的天下觀形成至少有三千多年了,現在改變過來,這是改革開放一個偉大的勝利,如果要講中國的國民性,我認為這是國民性很大的進步。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