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思考〕
廈門市副市長詹滄洲:
著力六個突破? 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一體化
加快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一體化,是廈門市島內外一體化的重要內容,是新形勢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結合廈門實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城鄉精神文明建設一體化工作應著力在六個方面努力實現新突破:
1.在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上努力實現新突破。要從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入手,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貫穿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重點抓好“三項教育”:一是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要找準科學理論與農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的結合點,廣泛開展面向農村基層的理論宣講、組織編寫適合農民群眾需要的通俗讀物,把深刻的道理用樸實生動的語言和農民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講清楚、說明白,深入淺出地回答農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切實把科學理論轉化為農民群眾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決心、思路、能力和行動。二是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廣泛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實踐活動,從當前農村面臨的具體問題入手,深入開展“四德”教育,修訂完善鄉規民約,不斷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道德支撐。三是深入開展經常性形勢政策教育。要運用“廈門人文論壇”、“鷺江講壇”、廈門網“理論在線”等陣地,結合重大政策出臺、重大活動開展和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等契機,組織領導干部、專家和實際工作者深入農村基層宣講,舉辦各種形式的主題學習教育活動,幫助農民群眾了解建設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政策規定和具體內容要求。
2.在培育新型農民上努力實現新突破。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任務。要加強新型農民的培訓教育工作。在培訓對象上,要突出三類人群,即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群體,“村改居”后的新居民包括被征地農民和退養上岸漁民和來廈務工人員;在培訓內容上,要突出綜合素質的提升,既要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又要提高從業就業素質,既要培訓科學文化素質,還要強化農民法律素質;在培訓陣地上,要依托農村現有的基層文化中心、農民夜校和外來工培訓學校,尤其要發揮各級勞動部門就業培訓中心的作用,定期組織各類面向農民的農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落實免費培訓政策,拓展培訓項目。同時,要進一步擴大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讓更多農村青少年進入學校培訓,多渠道、多手段地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3.在倡導文明風尚上努力實現新突破。沒有文明的社會風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要想方設法,多策并舉,切實把鄉村風氣搞清正。一是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要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20字基本道德規范。廣泛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要強化鄉風文明建設。繼續深入開展“道德評議”、“共鑄誠信”、“送溫暖獻愛心”、“信用農戶”、“文明家庭”等各具特色的道德實踐活動,尤其要以“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樹新風”為主題,大力普及與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科學知識、醫療衛生和健康知識,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導農民群眾移風易俗、革除陋習。要特別重視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突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困難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等特殊群體。三是要拓展農村文明創建載體。按照中央文明委的要求,積極開展文明集市示范點的創建活動,每年要表彰一批文明集市,努力把文明集市創建打造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亮點;要把生態文明村創建作為新的載體,大力推廣翔安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的經驗做法,每個區每年都要抓一批示范點;要積極開展農村志愿服務活動,組建農民志愿服務隊,組織他們開展互幫互助、提高農民致富技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等為主要內容的志愿服務,把志愿服務變為吸引農民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新平臺。
4.在推進島內外文化建設一體化上努力實現新突破。著眼于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從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入手,進一步完善我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做到“三個一體化”:一是島內外文化建設規劃一體化。一方面,要根據島內外建設一體化發展的目標要求,結合各區資源優勢、資源分布及資源特色,制定島內外文化一體化發展新的目標體系和分類推進的規劃。另一方面,要依據全市“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總體布局和新城區的功能定位來統籌島內外文化規劃的功能布局,按照新城區、新城鎮、新農村三個層面,把城鄉文化建設規劃納入新城區、新城鎮、新農村的統一規劃之中,突出抓好工業集中區、新建社區、農村城市化進程中文化設施的配套建設,科學合理地安排文化的功能定位、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二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島外新城建設要按照市委提出的“四高”標準完善各項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抓緊實施一批文化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形成與未來新城區發展相配套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基本框架。對于新城鎮要按照高質量、高品位的原則搞好鎮(街)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文體活動中心、綜合性文化廣場、公共圖書館、多功能影劇院、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宣傳畫廊、兒童文化園和特色文化展示館等建設力度。農村基層要做實農村(社區)文化設施,突出經濟實用原則,建設一個集教育培訓、棋牌活動、文藝活動、健身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業余劇團(文藝宣傳隊)、農家書屋和文化宣傳畫廊,以及符合演出和放映條件的小型廣場等。三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繼續完善島外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和流動文化大篷車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建設。結合“我們的節日”主題,廣泛開展文藝匯演、體育健身等文體活動和書香鷺島、全民閱讀、學習型村鎮建設等活動。大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四下鄉”等活動,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延伸,加快建立覆蓋廣泛、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鼓勵文化工作者創作生產更多農民群眾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產品。要下大氣力培養造就一批農村文化骨干和帶頭人,特別是要加強對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和基層文化協管員的培訓,扶持發展一批文化中心戶,力爭在今明兩年實現每個行政村都有一支群眾文化隊伍的目標。
5.在整治農村生活環境上努力實現新突破。改善農村環境面貌,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一要繼續扎實推進舊村改造新村建設。科學做好村莊改造的規劃編制,深入動員廣大村民群眾積極參與舊村改造新村建設,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二要繼續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推進農村交通、水利、通訊、電力、環衛等設施建設,推進農村道路硬化、村街凈化、庭院美化。要深化“潔凈家園”行動,把改路、改水、改氣、改廁工程與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結合起來,保護生態環境。三是要加強管理與維護。一方面要繼續加大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文體設施建設力度,發揮好各類設施的功能作用。特別是要根據一體化要求,抓緊建設一批鎮村垃圾清潔樓、公廁等環衛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重視對各類設施的管理與維護,認真貫徹《廈門市農村公共設施管理辦法》,積極探索農村環境日常監督管理的有效辦法和機制,將鄉村環境管理的要求納入城鄉一體化規劃、一體化保障、一體化整治、一體化考評,納入村規民約,制定管理制度和監督制度,使村容村貌的管理制度化、經?;?。
6.在完善城鄉共建機制上努力實現新突破。中央文明委要求全國文明城市要在以城帶鄉、城鄉共建方面走在前,動在先。要從規范文明單位城鄉共建活動入手,拓展載體、建立機制,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推進城鄉共建。一要規范共建活動。市委文明辦、市委農辦已聯合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城鄉結對、文明共建”活動的通知》,專門就文明單位與村鎮結對共建的原則、方法、內容等要求進行了規范,明確了188個市級以上文明單位與157個行政村進行結對共建。二要拓展共建領域。廈門現有參與城鄉共建的文明單位僅占全市市級以上文明單位的34.7%,下階段,要推進島外區屬文明單位開展城鄉共建活動。思明、湖里區的文明單位除了與島外農村結對外,還可以同本區“村改居”社區結對。各系統要鼓勵本系統文明單位積極參與城鄉共建活動,不斷擴大共建覆蓋面。三要建立長效機制。文明單位參與城鄉結對共建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也是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途徑。要把各級文明單位參與城鄉共建的情況作為申報、評選文明單位的重要條件,認真落實信息報送、檢查考核和評比表彰等機制,推動各級文明單位履行共建責任,提高共建成效。(廈門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