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授雇兇傷人看院士"含金量" 沾上金錢味官僚氣
http://www.caoliu14.com?2010-09-28 08:36? 劉巽達?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雇兇傷人教授”肖傳國在鏡頭前的知識分子形象,構成了一個新符號。其“新”之處在于,所謂黑社會黑幫老大的做派,并不專情于商業領域的搶地盤之類,如今已擴散到學術領域。從新聞價值的角度上說,此則新聞具有振聾發聵的轟動和啟迪效應。
肖傳國對“二方”(方玄昌、方舟子)謀劃的襲擊,意在報復落選中科院院士。這個聽來匪夷所思的理由,如今變得那么真實。按照常識,努力躋身中科院院士,系高尚的動機,高尚的追求,而肖傳國又具備高尚的職業,這一系列“高尚”所構成的,理應是眾人景仰的學術景觀。然而因了“二方”的學術打假,這個景觀變得漸漸丑陋起來:肖傳國不再堅持“高尚動機”下的“高尚追求”,而是圖窮匕見地赤膊上陣,一次次與方舟子等對簿公堂,一俟“士途”(院士之途)和“財路”(官司惹身)均斷,便鋌而走險,雇兇傷人了。
明眼人一眼洞穿,肖傳國所追求的“院士”身份,決不止于榮譽,其意在于利益。他肯花費10萬元雇兇,其背后的邏輯是:那個院士的含金量遠不止于一個或十個“10萬元”!那么,從何時起,院士名頭變得具有吸金納銀的功能?這種功能對院士思想和人格的腐蝕,目前到了什么程度?院士學術品格和學術操守的下降,與這種功能的存在具有多少內在關系?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