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前先拍照,很糾結的見義勇為
http://www.caoliu14.com?2010-09-07 10:59? ?來源:紅網
我來說兩句
9月4日,在江蘇泰興宣堡鎮一個三岔路口,一輛貨車撞翻一輛三輪車,一名老婦受傷倒地,李先生開車途經此地,和貨車司機一起將老人抱上自己的車送醫院搶救。李先生自稱他救人前留了個“心眼”:他在現場救人前,先用自己的手機對現場進行了拍照,以證明車禍與自己無關。李先生表示,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他以后碰到緊急救人的事還會去做的。(9月6日《揚子晚報》)
正因為做好事有可能的高成本付出,人們的愛心與善行就有可能被一種過大的壓力所左右,從而影響到現實生活中個人道德行為的判斷與抉擇。所以,不必去感嘆“拍照留證”折射出的人性墮落。因為近幾年的“彭宇事件”已經給每一位有心做好事的人都上了嚴肅的一課。
南京一個叫彭宇的年輕人因為去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去醫院,事后老人及家人稱彭宇是肇事者,要他承擔數萬元醫療費。索賠未果后,老人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損失13萬多元。2007年9月5日此案一審判決,彭宇被判一次性給付原告人民4萬余元。
于是,在今天這個流行語層出不窮的時代,一不小心便“撞”出一個流行語來——“老太太跌倒了,千萬別去扶!”
也許,人們會說是“彭宇案”讓社會良知黯然失色,讓傳統美德無法張揚,最終導致尊老愛幼、救死扶傷這種傳統美德變成了人與人的不信任,由義無反顧變成了退避三舍。見義勇為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事件,已是屢見不鮮。做好事、學雷鋒也要付出代價,也許是很多人患下群體冷漠癥的最重要的原因。做好事本來是人所共向的道義性行為,施救者起碼應該得到道義上的肯定和嘉獎,至少不應該讓他因為做好事而受到事件本身的傷害。而愈來愈多的事實表明,做好事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這樣的代價還相當沉重。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9-03周慈玉:烈火中挺身救人
- 2010-09-03"只可惜沒能多救幾個人" 大學生村官王釧宇洪水救人
- 2010-08-26組圖: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生杭州西湖救人全程
- 2010-08-26達州市渠縣六旬老人堰塘救人溺亡
- 2010-08-20國務院關于表彰抗震救災舍己救人杰出義工黃福榮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