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調查引人關注:“80后”普遍進入婚育期,有的已經到“上有老,下有小”的而立之年。對于贍養老人問題,74.1%的“80后”表示生活工作壓力大,照顧父母力不從心。當“七成青年感到照顧父母力不從心”的說法流傳開來時,不少人呼吁“孝道不可丟”、“再困難也要善待父母”。此話當然沒錯,但深入想想,“力不從心”背后包含著老齡化社會的隱憂。
民政部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13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5%。按國際公認的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8%,即為老齡化社會,超過14%即為老齡社會。聯合國相關組織預測,中國將在2024年全面進入老齡社會。在上海,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已陸續進入老年,據預測,從2013年起,全市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將為獨生子女父母。
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在老齡化之前都已成為富國,而中國卻是“未富先老”。社會提前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是使得我國養老成本突增,家庭的養老成本和壓力更大。從全國來看,有相當一批老人的養老保障還沒有制度性的安排,他們主要依賴自我、家庭保障。社會服務業滯后,在不少地區,急速的城市化沒有為老年人留下充足的社區活動空間。我國養老護理行業也不發達,居家養老主要依賴于保姆服務。而那些疾病纏身的老人,即便生活在大城市,要找家稱心的老年醫院入住,也是 “一床難求”。這些難題如果不妥善解決,再過10年、20年,當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們七八十歲高齡時,麻煩將更多。
養老問題,既關系民生、關系千千萬萬個家庭,也關乎國運。未來老人的需求將愈加紛繁復雜,老人所擁有的財富多少、子女是否在身邊、身體狀況怎樣、興趣品位如何、全托與半托的訴求等,加在一起,養老問題構成了一個極為復雜的課題。一系列制度需要構建或轉型: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怎樣建立健全?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功能弱化,養老怎樣由家庭贍養型轉為社會贍養型?養老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養老模式的多樣性,政府部門怎樣鼓勵市場和社會提供豐富的養老服務和產品,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換一種思路,如果規劃得好,各類養老服務也是商機無限的。如,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特別的場地和特殊設施,包括養老院和社區老人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的投資、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康復器具的投資等;養老服務市場也將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目前我國實際需要的日常護理人員,不少于1000萬;瞄準“新一代”老人保健、旅游、品牌消費等多方面需求,許多企業也能找到新的商機。
老人身心愉悅、安享晚年,年輕人專心事業、家庭和樂,實現這樣一幅美好圖景,需未雨綢繆,多方努力。如此,時下調查中反映的“力不從心”才能轉變為“力所能及”。(徐敏 原題:“力不從心”背后的隱憂)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8-20超九成80后確認無法贍養父母 養老金制度受挑戰
- 2010-08-20"三年二班"T恤引集體懷舊 專家:80后減壓手段
- 2010-08-1880后環保倡導者扮成魚 倡議愛護東湖不要填埋
- 2010-08-12“80后”“90后”新一代公民在路上
- 2010-08-11節日種類越過越豐富 80后鐘情"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