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
??按:我省南安市蓉中村近年來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的批示肯定,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求是》雜志2010年第16期作了宣傳報道,本刊特予轉載——
?
小村莊的大風景
?
近年來,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圍繞如何讓農民群眾“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大膽實踐,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他們探索總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對破解當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普遍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具有深刻的啟示。
一、強化發展意識,在農民群眾中廣泛普及現代文明觀念。蓉中村一直把培育農民的發展意識、市場意識、效益意識、信用意識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著力點,總結探索了“科學發展、經濟先行、文化引領、強村富民”的發展路子。針對農村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和陳規陋習,村民代表大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引導村民把精力放到轉變觀念、增收致富上,放到建設文明和諧的村風家風上。在原有“文明戶”創建活動的基礎上,建立起“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制度,把評星數與銀行貸款授信額度、入黨評先、推薦就業、后備干部推選掛上鉤,促進了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大力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逢年過節為年滿55周歲女性村民、年滿60周歲男性村民發放慰問金。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妥善照顧困難群眾、殘疾人的生活。一些村民深有感觸地講,早些年我們跟別的村只是比誰更富裕、誰的企業更賺錢,現在我們要比誰的發展理念更先進,誰更風清氣正、人和業興。
二、注重教育培訓,多渠道培養新型農民。蓉中村始終把讓村民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培訓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以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為基礎,加大對村小學和幼兒園的投入力度,使辦學條件普遍達到省級達標學校標準。成立“芙蓉教育基金會”,發動海外僑親和企業家捐資助學。高度重視職業技術培訓,結合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的各項要求,組織村后備干部、企業骨干、青年企業家到省電大梅山實驗學院進修學習,開辦“村級電腦培訓班”,通過遠程教育等形式對村辦企業員工進行大規模培訓。加強農村實用技術教育,興辦“蓉中村新型農民培訓基地”,聘請南安農科所技術人員入村開設科技實用知識講座、“田頭會”和學習班,幫助農民科學種養。村里還建立了“蓉中文化信息服務平臺”,村民通過家里電視就能隨時了解最新農業政策和知識,收看各種培訓講座。目前,蓉中村已經建成從幼兒園、小學、中專、電大到成人教育、遠程教育、老年大學的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家家戶戶進課堂、全體村民學習忙”成為這個小村莊的一大風景。
三、活躍基層文化,讓農民群眾真正“樂”起來。蓉中村按照“小村莊也要有大文化”的思路,加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形成“一屋、兩中心、三館、多角落”的文化設施布局。“一屋”即建成全省最大規模的農家書屋,“兩中心”即建成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村民文化休閑活動中心,“三館”即藏書15萬冊的國家一級圖書館李成智公眾圖書館、南安市美術館和占地1500平方米的蓉中村綜合文體館,“多角落”即遍布在各個自然村的10個戶外健身走廊和籃球場。蓉中村利用本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出要變“借雞生蛋”為“養雞生蛋”,依托福建電大梅山實驗學院成立“蓉中村藝術學院”,培育鄉村文化人才,組建威風鑼鼓隊、女子腰鼓隊、青年管弦樂隊、舞蹈隊等文體活動隊伍,連續舉辦了鄉村文化節。現在,家庭才藝比賽、書法大賽、籃球賽、乒乓球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在蓉中村成了常規活動。
四、整治環境秩序,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蓉中村把改善農村環境秩序作為突破口。近年來,蓉中村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采取以集體為主、群眾小量參與的方式,先后投入數百萬元改善基礎設施,全村村級道路硬化率達10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8%。修訂完善村莊發展規劃,對舊宅基地進行收儲,集中建設新村住宅小區,實施“三舊”改造工程、芙蓉溪整治工程、夜景美化工程。組織開展“家園清潔行動”,實施公廁改造,在全村主要道路、公共場所統一配備垃圾桶,組建專門保潔隊伍全日保潔。推行“一元長效機制”,每人每月象征性收取一元的保潔費,著力培育農民的衛生意識,共同監督、美化環境。加強對村辦企業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推動企業引進新技術、實施節能減排。加強治安管理,發動群眾成立24小時治安聯防巡邏隊,建立公安警務室、民事糾紛調解委員會,做好群眾思想政治教育和矛盾排查工作,全村連續5年實現零上訪案件、零刑事案件和零重大封建迷信活動。
五、廣泛開展結對共建,善借外力為農民群眾多辦好事實事。蓉中村發揮“借”的藝術,伸長工作手臂,先后與近20家單位結對共建,積極爭取共建單位的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為村民服務,實現共建雙贏,形成了文化陣地共建、文化活動共辦、農民教育共抓、人居環境共創、發展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蓉中村與中國東方歌舞團開展結隊共建活動,成為全國首個中央級文藝院團聯系群眾基地。此外,與省文化廳共建,進一步配套完善村里的公共文化設施。與省市農業銀行共建,為450戶村民辦理農業銀行三戶聯保的“惠農卡”,有效扶持了村民創業。與市電力公司共建,實現企業、村民電網檢修入戶,并創辦了蓉中電氣設備有限公司。與泉州市光前醫院共建,推動送醫送藥進村入戶,對老年人實行免費體檢。與當地駐軍共建,強化了村中小學和電大的軍訓工作,使“雙擁”工作更加深入扎實。
六、堅持齊抓共管,廣泛吸引農民群眾參與。蓉中村充分發揮村黨委、村委會和工、青、婦等組織的優勢,形成了強大工作合力。村“兩委”制定了《2009—2011年創建全國文明示范村工作規劃綱要》,做到進度明確、責任到人,一項一項抓好落實。把管理民主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渠道,建立基層事務民主決策機制,定期召開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小組長會議、中心戶長會議等。蓉中村把各村辦企業的工會合并起來成立村工會,選拔優秀青年擔任村團支部干部,在全省村級組織中率先把村婦代會升格為村婦聯。村工會開展的“五一”主題月、“崗位模范之星評選”、爭創“和諧企業”等活動,村團支部開展的志愿服務、幫扶培養行動等活動,村婦聯組建的“女子清潔家園隊”、“巾幗示范崗”、“婦女關愛慈善協會”等,廣泛吸引了農民群眾的參與。福建省南安市委書記駱國清說,蓉中村搞精神文明建設,全村上下2700多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分子、都是參與者,這一點是特別難能可貴的。(作者:鐘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