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群濱認為,對待孤兒并不需要太多物質上的東西,從內心上表達對他們的關懷非常重要。 (蒙少祥/攝)
連續11年,拿出超50%的收入共45萬多元,捐助衣物2.3萬多件,162名素不相識的孤殘兒童……這些因素串聯起來,就是162名孩子與一位“神經病爸爸”的故事。被朋友昵稱為“神經病”的陳群濱,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司職員,連續11年拿出自己超過一半的收入,先后幫助了162名孤殘兒童。近日,陳群濱成立了全國首個以打工白領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陳群濱慈善助養基金,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早報記者 蒙少祥 實習生 林富榕
“我叫陳群濱,不過許多朋友都稱我‘神經病’……”坐在記者面前的陳群濱,笑呵呵地介紹自己。記者很是迷惑,相貌堂堂、樂觀開朗的陳群濱,怎么就招致這么一個外號呢?
陳群濱是廈門一家公司外派湖北東南片區的經理。目前,他的妻子、兒子以及岳父、岳母都居住在廈門思明區振興社區一套房齡20多年、83平方米的普通住宅里,因此,他經常要在湖北與福建來回跑。
陳群濱不抽煙、不喝酒、不玩牌,幾乎沒什么特別的業余愛好,朋友與同事原先都以為他這是勤儉持家。后來,大家才知道他一閑下來就往福利院跑,把錢都花費在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孤殘兒童身上,而且不只是一兩個,而是一大群的孤兒,一些不理解的人便說他是“神經病”。
“剛好我的名字念快了,就有點像是‘神經病’的諧音。” 陳群濱笑著說,“神經病”這個外號便一直伴隨著陳群濱。
就是這樣一個外號“神經病”的普通打工者,他的慈善助養方式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首創的慈善捐贈方式;2005年,他和巴金、李嘉誠、陳經綸、鄧樸方、成龍等名人一起,被國家民政部社工委列入“百位中華慈善人物榜”;2006年3月,他與許榮茂、楊瀾、翟美卿、濮存昕等人一起被中華慈善總會評為“2006年著名慈善人物”;2006年5月,他被香港鳳凰衛視評為“風范大國民”;他的行善事跡還被寫進了湖北黃石史志……
近日,全國首個由打工者發起并以打工者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陳群濱慈善助養基金成立了,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據介紹,這個基金針對的是福利院的孤殘兒童和社會上特困家庭的小孩,它的成立標志著陳群濱由個人零散的慈善行為轉變為基金會的規范運作。
陳群濱稱,慈善助養基金成立當日就收到首筆善款3.12萬元。至于基金會未來的打算,陳群濱初步計劃是10年內個人獨捐50萬元現金、從社會上募集50萬元用于慈善事業。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