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圣人們對此另有一番見解。 《莊子》有云:“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 ”說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重于對道德禮儀的宣揚,而疏于對人性、人心的了解、體察。在這一點上,孔子深諳其道,著名的“子貢讓金”和“子路受牛”的典故說明了這一點。當時有很多魯國人流落在外為奴,按照魯國法律,如果有人解救魯國的奴隸,那么就可以得到贖金。有一次子貢贖回了一個魯國奴隸,卻堅辭了政府返還的代償贖金。不少人歌頌子貢的德行,但是孔子卻給予了嚴厲批評。孔子擔心地說,子貢把道德拔到了一個常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高度,原本符合道德的收回贖金現在變得不道德了,那么以后也不會有人替同胞贖身了。但是,對另一位弟子子路收下溺水獲救路人贈予的一頭牛,孔子卻大加贊賞。他說,這樣讓見義勇為的人看到好處,以后做好事的人會越來越多。無論是對子貢的批評還是對子路的褒揚,孔子都是出于最現實的道德踐行的考慮:只有能夠鼓勵越來越多人行善,有助于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的標準,才是正確的道德標準。否則,不過是華麗而高調的道德表演,其結果只會破壞最堅實的善意土壤。
所以,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即便那位82歲的老人不是為了“教育青年”,就是想要一個表揚,其實又有何不妥呢?畢竟老人家冒著生命危險,從河中救起了一條生命。所謂“好人好事有人夸,壞人壞事有人抓”,這是再樸實不過的愿望。卡耐基《人性的弱點》里講過這么一個故事,一位農婦勞作一天后,為剛收工的男人準備了一堆干草當做晚餐。面對憤怒的男人,農婦說:我怎么知道你會在意呢?二十幾年來,我一直做飯給你吃,從來沒有人說什么。故事可能是虛構的,卻說明了人在長期得不到認可和感恩下所產生的逆反心理。按照傳統的 “道德審美”,做好事不應該留名,即便被“意外”表揚、表彰了,也要擺出一副受之有愧、卻之不恭的謙遜狀來。其實太史公早有留訓,“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但是為何幾千年后的今天,做好人好事反倒成了一樁動機閃爍、表情忸怩的事情呢?
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需要現實的道德標準和切實的道德激勵機制。因為,道德不應該是 “凡人勿近”的,善行應該被感念于心。道德社會學,其實從來不是什么簡單的單方施予,而是一門復雜的關于 “施與受”的道德循環學。
最近,一位老人因為一位女孩沒給其讓座,一憤之下直接坐在了女孩腿上的舉動,為什么會引發網友們幾乎一面倒的批評?因為“讓座是美德,但落座也是權利”, “逼位”的做法其實是將道德行為的索取看得理所當然、義務化了。關于這一點,盧梭在他人生的最后書作《孤獨散步者的遐思》里,有過坦率的心靈表白:“我為自己做好事,結果卻招來一系列義務,最后變成了一種負擔。于是,我時常感到做好事沒有一點樂趣……一件事情只要是帶強制性的,它盡管符合我的愿望,但也足以使我的愿望消失,使之逐漸轉化為厭惡之情,甚至強烈的反感。”可見,善心也是需要呵護的。
亞當·斯密說過,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旁觀者。無論是出于虛榮而要索取表揚,還是出于驕傲而尋求肯定,追索道德善行意義的背后,其實為著內心的平和與安寧,這也是追究這個問題的終極價值所在。(支玲琳)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8-09與小偷搏斗三人受傷一人正搶救 居民自發捐款
- 2010-08-03玉樹地震百億捐款管理權存疑 多家慈善會未匯繳
- 2010-08-02王文清:22年捐款50萬 捐血是15個成年人血液的總合
- 2010-07-23陳發樹曝空口慈善秀 83億捐款僅到帳1.6億
- 2010-07-15閩侯兩華僑為“海西書鄉建設”捐款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