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摔倒的路人原本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如今在某些場合卻成了重大考驗。據(jù)媒體報道,前不久江蘇省泰州市一位騎三輪車的老人摔倒在馬路上,30多名圍觀群眾無一上前攙扶。躺了15分鐘左右,老人最終被120急救車接走。此事再度引發(fā)了人們對見義勇為的討論。
從新聞角度而言,泰州老人的遭遇似乎難以起到轟動效應,因為類 似的事件人們多有耳聞。就在今年1月份,杭州一位85歲的老人不慎跌倒在街頭,眾多路人駐足旁觀,始終不肯伸出援助之手。顯然,老人們遭受的冷遇再次刺痛了人們的神經(jīng),暴露出社會倫理道德層面的缺失。
古訓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在扶起老人的“小善”面前,眾人之所以退避三舍,并不能盲目歸咎于人情冷漠。在多起老人摔倒事件中,許多人擔心遭遇“碰瓷”,害怕善因結(jié)出惡果,最終“見義不為”。實際上,人們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每當發(fā)生類似事件,“南京彭宇案”便屢被提及。雖然“彭宇案”事發(fā)多年,有關(guān)真相仍不得而知,但由此引發(fā)的“老人摔倒不能扶”的道德危機依然在蔓延。在理應伸出援手之際,人們防范之心多了,利他之心少了;復雜的考慮多了,簡單的行動少了。
但是,“彭宇案”終究是個別現(xiàn)象,其負面效應不能被無限放大,畢竟助人為樂、互相關(guān)愛才是社會的主旋律。不可否認,“彭宇案”在一些人心中投下的陰影仍揮之不去,善始難善終的擔憂羈絆著一些人的行動。然而,老人摔倒無人扶畢竟不是文明社會的常態(tài),一片烏云不能遮住整個天空。為此,我們?nèi)孕璞3致收姹?義不容辭地幫助他人,只是在某些場合下要注意技巧,做好自我保護的準備。另外,有關(guān)的法律法規(guī)應不斷健全,加強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力度,避免出現(xiàn)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的尷尬情況。
實際上,見義勇為的行為正遭遇“動機論”風潮。在諸如老人摔倒的事件中,待救者的動機被過度揣摩;同時,施救者的動機有時也會遭受質(zhì)疑。最近,輿論廣泛關(guān)注廣東東莞富豪劉柏權(quán)用直升機幫警方攔截歹徒一事。劉柏權(quán)本是見義勇為,卻被動機論者定性為“炫富”,其在捉賊中可能遭遇的危險則被人置之腦后。見義勇為并非某個群體的專利,不能被人為地貼上身份標簽。2007年,陜西西安富商戴俊為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孩,勇斗歹徒,最終被刺身亡,贏得社會尊重。從本質(zhì)上說,劉柏權(quán)與戴俊的行為并無不同,只是因為犧牲才使后者免去了質(zhì)疑的紛擾。
有一位名人說,簡單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則。面對弱者,我們要果斷地伸出援手,不應被動機論掣肘。對于他人的義舉,我們要學會感謝,不應以動機妄加評說。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7-2654歲公交司機見義勇為 路遇搶匪緊追不舍
- 2010-07-20摘掉仇富眼鏡看待見義勇為 別拿自個兒不當中國
- 2010-07-20福建設(shè)立容貌救護站 見義勇為毀容者可免費治療
- 2010-07-19見義勇為英雄鄧浩:“我有雙手 能解決自己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