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審判,寓教于審暖人心
2005年9月,莆田市中級人民法院決定對全市少年刑事案件進行指定管轄、集中審判后,城廂法院成立少年刑事審判庭,并成立了由黨組書記、院長親任組長的少年維權工作指導小組。2007年姚麗青院長上任后,抽調一些政治素質過硬,熱愛少年審判的女法官充實該庭審判力量。此后,少年庭針對未成年人的犯罪特點和不同犯罪原因,對未成年審判實行“五個一”制度,即一次提審,一場家訪,一位辯護,一場教育,一對幫扶,并注重和把握庭前延伸環節,做到“三注意、四走訪、五查清”,在對失足少年的平素表現充分掌握后,尋找“感化點”,掌握“切入點”,進而將庭審化為失足少年的人生“轉折點”。
為緩解失足少年的緊張情緒,使其正常參與庭審,該庭引導法官樹立教師、知己、母親、法官和朋友角色意識,創新“圓桌審判”方式,采用代表跨越鴻溝、翻開嶄新一頁的棕白色相間的圓桌,以及書形被告席,改變了過去嚴肅緊張的法庭氛圍,使法庭尤如寬敞明亮的教室,大大減輕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懼、抵觸心理。同時增設“法庭教育”環節,精心挑選感化點,組織公訴人、辯護人、法定代理人從多角度多層次入手,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教育,并在判決書中寫好“法官寄語”,附上“法官箴言”,使未成年被告人真正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促使未成年被告人思想轉化,悔過自新,避免以后重蹈覆轍。
用心幫教,真情照亮人生路
“愛心法庭”的法官們,用她們“春泥護花”一樣的慈母柔腸,感化、挽救了一個個失足少年。為了鞏固教育感化成果,她們認真做好少年犯的回訪幫教工作,堅持對每個幫教對象建立“幫教檔案”,設立專門登記簿以便跟蹤考察。對于判處實刑和非實刑的少年犯,通過不同的方式和途徑進行回訪幫教。如少年庭與市法院、區政法委、區人大組織召開了緩刑少年犯交付監管座談會,由少年犯的法定代理人和幫教單位,配合做好少年犯的思想轉化工作;與團區委組織召開了緩刑少年犯幫教大會,對182名緩刑少年犯集中幫教,法官與幫教責任人同時簽訂“一幫一”幫扶協議書,并帶領緩刑少年犯前往龍脊山閩中教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與市、區共青團、婦聯遠赴省少管所,對服刑的莆田籍少年犯進行全面回訪;每年“三八”節前夕該庭均堅持與市、區婦聯共同組成慰問團隊前往福建省女子監獄。通過與服刑少年犯的促膝交談、舉辦文藝表演等形式激勵他們安心改造,爭取提前釋放;同時送去慰問品和法律書籍,要求他們學法、懂法、守法,避免重新犯罪。少年庭法官還積極促使少年犯重返校園繼續學習或幫助就業,讓失足少年掃去陰霾,重拾人生信心。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