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心理健康:讓留守兒童走出"心靈圍城"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約有5800萬人,其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均低于正常兒童——
朱慧卿繪(人民圖片)
孤獨感、緊張感、失落感和焦慮感,是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安徽蕪湖的蔡女士外出打工3年。回到家里,她簡直不敢認自己的兒子。
5歲的兒子留守在農村,由爺爺奶奶帶,丈夫也外出打工。她發現,兒子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蔡女士問兒子,爺爺奶奶給你吃什么?兒子沒有回答。再問,兒子會怒氣沖天:米——飯!噎得她半天不知道說什么好。如果有一點事不如他的愿,兒子就大哭大鬧,還會把小拳頭像雨點似的砸在她身上。
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外出打工,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就讀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比如較差的住房條件、高昂的借讀費用、工作不穩定無法照顧孩子等等。于是,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由長輩或其他人照看,最終形成了父母雙方或一方與孩子兩地分隔的局面,留守兒童由此產生。
據全國婦聯2008年2月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報告》中,農村留守兒童的總數約5800萬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等省。在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中,很多孩子因為父母親情相對缺失,體驗到的心理沖突和壓力可能比一般農村兒童更為嚴重。
7月11日,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辦的“農民工子弟教育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劉霞博士介紹了她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表明,與處境正常的兒童相比,流動和留守給兒童的心理發展帶來了一定消極影響。流動和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自尊感、積極情緒和幸福感均低于對照組兒童,群體歧視知覺、消極情緒和外部問題行為則高于對照組兒童。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