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線下”收費
2003年以來,教育部在22所高校啟動自主招生試點,目的是給予高校選拔各類“偏才”“怪才”的自主權。到2010年,擁有這一權力的高校擴大到80所。根據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數不能超過自主招生試點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
業內人士透露,在一些高校,這5%的自主權絕大多數被用作了“線下”招生收費。這個“線”是該校的分數線,而“線下”是指該校分數線以下20分的范圍。其操作流程是,先由校招辦匯總希望“線下”收費點招的學生名單,然后校領導根據打招呼者的官職大小、好處費多少、領導之間的名額平衡等圈定一批名單,然后再給下屬院、系領導的關系戶每人解決一兩個名額。其收費標準大致是每人5萬元到10萬元。假如一所高校一年招收新生1000人,那么5%“線下”招生就有50個名額,一年便有數百萬元收入。
專家認為,高考自主招生走過了8年,歷經風雨,毀譽參半。在深化自主招生的改革進程中,充分重視公平問題,采取更加透明的監管措施,已經刻不容緩。
高校“點招”點了誰
所謂“點招”,是對一些分數達到最低控制線而又上不了學校投檔線的考生,以指名錄取的方式錄進來,享受普招學生的待遇。盡管教育部門和一些高校矢口否認“點招”問題的存在,但記者采訪發現,在實際招生過程中,一些高校會留出少量機動的招生名額,以應對來自上級領導、學校老師和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壓力。
除了學校教職工子女外,“點招”名額還可以分配給“校董”或者“關系戶”。近年來,為了籌措辦學資金,全國有100多所高校成立了董事會。在一些高校,每人每年捐贈數萬元給高校便可成為校董,就可以獲得相應的“點招”指標。
如今高考采用計算機錄取,“點招”考生不夠投檔線,高校如何錄取?面對記者疑惑,這位招生老師說,少量的“點招”指標根本不通過計算機錄取,都是采用人工操作錄取方式,而且一般都在計算機錄取完成后進行。
專家指出,教育部近些年來致力于高招的透明化和網絡化,查處高招亂收費力度不斷加強,公平、公正、公開地選拔考生是高考主流,但腐敗現象也暗流涌動。今后只有讓高招過程更加公開透明,才能防范權錢交易損害公平競爭的環境。(據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 |
責任編輯:陳楠 |
- 2010-06-25高招“三模三電”加分早該取消
- 2010-04-08治理停車難他們有高招
- 2010-03-052010年福建體育類高招方案出臺 首次實行平行志愿錄取
- 2009-12-17考生自主權是高招改革的試紙
- 2009-07-09我省高招錄取工作啟動 9日起開通熱線
- 2009-05-01福建省公布高招細則 高招平行志愿投檔比例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