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節目泛濫低俗,娛樂節目媚俗不堪,尤其是婚戀相親節目頻頻爆出的驚人之語,通過大眾電視傳媒予以無限放大,不斷挑戰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電視熒屏存在的低俗庸俗之風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深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時統宇和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電視文化研究所所長徐舫州先生就如何抵制低俗之風,弘揚正確 價值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文藝工作者不能忘卻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
經濟利益不能取代文化擔當
時統宇先生對低俗節目下了這樣的定義:追求利潤為終極目的,缺乏文化藝術或科學意義上的原創因素,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傳媒文化現象。
“低俗化與整個社會文化環境有關”,徐舫州認為,市場經濟的大潮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而廣播影視節目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片面追求收視率和收聽率以及其背后隱藏的廣告收入和經濟利益。因而在“唯視聽率論”的推動下,影視劇中為“小三”正名,相親節目為“拜金女”揚名,甚至采用演員來冒充嘉賓,使電視相親節目變身“情景連續劇”,語言低俗,表演媚俗。他說,視聽率作為一個相對科學、客觀的量化指標,能夠反映一檔節目、一個頻道,乃至一家電視臺的收視表現,如果運用適度,它會使電視媒體更好地服務于觀眾;但是,我們在強調收視率的同時應當承認,某些低俗化的東西可能會帶來高收視率,但對電視人來說,如果一味迎合,放棄對核心價值觀的堅持,這就是媚俗,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事實真相和行業基本職業道德規范。
時統宇認為,把“視聽率”當成節目成敗得失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首要標準,勢必會導致節目低俗化。他還對廣播節目中的廣告宣傳予以痛批,認為在養生、保健、減肥、增高等宣傳上忽悠百姓,“什么藥都敢賣,所以張悟本現象不是偶然和孤立的,而是在于經濟利益的驅動。”他認為,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一些媒體在釋放產業功能的同時,產生了對經濟利益的過度倚重,由此導致媒體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的日益缺失。“個別電視媒體目前極度倚重娛樂功能,甚至不惜‘娛樂至死’搶拼收視率,就是媒體社會功能缺失的一大體現。”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09-11-23義工俱樂部:12月5日義工文藝晚會征集文藝節目
- 2009-02-03副主任周濤低調上任 享受處級待遇主管文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