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發帖稱,端午節之后,將在建川博物館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內,為 “豬堅強”搞一個新生兩周年的慶典活動,豬堅強的原主人萬興明、曾參與營救“豬堅強”的戰士代表以及為“豬堅強”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希望集團代表等都將出席活動。(6月14日《華西都市報》)
據說這是全世界人氣最高的一頭豬,據說這也是中國唯一進入博物館的活豬。要不是那場地震,養了兩年的神豬,估計早就成為餐桌上的傳說了。在N多的“豬腸粉”對“豬堅強”感動不已的時候,我就曾寫過煞風景的文章:一是認為概率上的事情無須過度闡述,二是認為發現災難中更多的人性光輝比群體膜拜一頭豬更靠譜——哪知一文激起千層浪,說我深深傷害了豬的情感,搞得我內心甚是荒涼。
現在,豬堅強兩年了,又到了我們為它吟詩作畫的好時候。文人騷客摩拳擦掌,舞者歌手蓄勢待發,大有不把這頭豬感動哭不罷休的架勢。也許是我閉目塞聽,基本還沒看到震災后為哪個堅強的孩子或大人搞“兩周年慶典”的,就算搞了,職能部門也未必愿意捧場,企業集團更未必愿意贊助,但惟獨對這頭豬,真善美的小心靈個個立時柔韌起來,溫潤起來。當然,邏輯上說,待獸禽以人道,就斷不致待人以禽獸;肯施惠于弱勢,就斷不致失恩于強勢。對堅強的豬都如此厚待有加,對堅強的人類自然就更是青睞有加。推而廣之,這也是個好事情。
但很多時候,我們非常容易忽略一個事實:道德選擇往往是具有分裂性的,公德與私德完全是兩碼事。譬如在大眾面前痛斥貪腐的,回家未必就兩袖清風;譬如在電視鏡頭前攙扶老奶奶過馬路的,可能一年也難得看望一回自己的奶奶。那么,集結起來為豬堅強而感激涕零的,也許只是各有各的所求。好吧,我承認豬是堅強的,但接下來有兩個問題比較頭大:這么堅強的一頭豬,難道他的快樂就是活到自然終老?當其他同類都“為人民服務”去了,它一個豬徘徊在博物館供人瞻仰,會不會悖逆“豬倫”綱常?堅強是什么,大約是一種精神??墒?,“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你們又不是豬,怎么知道豬在災難來臨之后,就是咬緊牙關想著“我一定要堅強”、于是和死神搏斗?
我想表達的意思還是兩個:相較于怒放在廢墟上的人性之光,花花草草或者雞鴨豬狗,其實都沒有什么值得夸張;精神或者道德,不能總是以圖騰的姿勢懵懂了我們的認知,不如說些實在話、做些實在事。一頭豬,當然犯不著讓我們和它較勁。豬堅強固然是幸運的,也是神奇的,但動物本能與主動的人性,是兩個層面的事物。天下的豬其實都不用喂燕窩鮑魚,也不用穿綾羅綢緞,更不會尋租公權——但我們據此能推出什么呢?難道說,是人類不如豬?
豬你生日快樂。更祝福經歷災難的人,他們有生的日子天天快樂,才是我們最大的快樂。(鄧海建 來源:新華網)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