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宜昌6月12日電(記者劉紫凌、吳植、馮國棟)6月16日,“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將在湖北秭歸開幕,由文化部、國臺辦、湖北省政府共同主辦。這是申遺成功后舉辦的第一個國家級端午文化節。
端午節在我國有著2000多年歷史,去年三省四地“打包”申遺,成為首個列入世界“非遺”名錄的民族節日,其操作手法為今后我國智慧申遺樹立了典范。但從端午及其他一些文化遺產的申遺歷程和保護管理中,暴露出我國在文化保護方面,還面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和挑戰。
三省四地“打包”申遺是智慧之舉
端午節去年申遺時,材料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與湖南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的“蘇州端午習俗”四方內容“打包”組成。當時我國共有22個項目入選,端午節是唯一入選的節日類項目。
三峽大學湖北省非遺研究基地教授黃柏權說,節日蘊涵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倫理道德、哲學思想、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豐富內容,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傳統文化又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把重要民族節日列入非遺名錄和法定節日,能喚醒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和凝聚力。
很多國家和地區早已認識到這一重要性。在三省四地聯合申報前,宜昌市和秭歸縣對端午節申遺的腳步一直沒停過,早在2004年就正式向湖北省文化廳申請,要求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湖南省汨羅市、江蘇省蘇州市等地,也都提出端午申遺報告。各提要求,各有理由,因此較長時間沒有定論。
2005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一消息當時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民眾對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開始產生強烈的危機感,也促動了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感。
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包括屈原故里秭歸端午習俗、黃石西塞神舟會、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蘇州端午習俗的端午節名列其中。隨后,我國啟動了端午節向聯合國申遺的工作。
秭歸縣文化館副館長盧丹說,我國各地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三省四地活動規模相較更隆重,群眾參與性也更強,是端午習俗分布的重點地區。雖然各具特色,但核心主題都是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四合一”才稱得上是“中國端午節”,分則不全,于文化傳承和申報非遺都不利。創造性地四地“打包”申報是務實之舉、明智之舉,這也是端午申遺圓滿的關鍵因素。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6-13【端午在海外 日本韓國的端午節】
- 2010-06-13【端午節斗草之戲:武斗玩拔根 文斗對花名】
- 2010-06-13【端午節習俗 除了吃粽子還吃啥】
- 2010-06-13【射柳打馬球 北方人的端午節慶活動】
- 2010-06-13【健人艾虎長命縷 端午節的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