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是否符合當今人們的價值趨向,理應由電視臺把關,而個別電視臺似乎患上了監督依賴癥,把監督責任拋給了觀眾或上級主管部門,成為“被整治”的硬傷。
一段時間以來,一批相親節目中的畸形“婚戀觀”引起了觀眾的廣泛批評,引發了社會對主流價值觀遭受挑戰的憂慮。對此,國家廣電總局6月9日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的管理通知》,要求整治“相親類節目泛濫、造假、低俗”等傾向。
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從開始登陸熒屏,一值倍受觀眾喜愛尤其是年輕人的熱捧,一些電視臺也作為主打欄目品牌并陶醉于高收視率的狂熱浮躁而不能自拔。在這樣的背景下,個別電視臺似乎失去了自我監督的勇氣,致使造假、低俗的相親節目一度泛濫成風,沖擊著青少年脆弱的價值觀,引起了觀眾的廣泛批評,也引發了社會對主流價值觀遭受挑戰的憂慮。其間,個別電視臺主持人缺乏引導甚至良莠不分的言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使這些一度被看好的節目走進了死胡同。
勿庸諱言,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簡單歸咎為電視臺理念的錯位,也不能完全歸咎于主持人掌控能力的缺失,而是電視臺自我監督的錯位。個別電視臺似乎患上了監督依賴癥,把監督責任拋給了觀眾或上級主管部門,窺視和試探觀眾的耐受力,甚至到了挑戰公眾道德底線的顛狂程度。
監督依賴癥主要表現在,缺少對節目的預估和對節目播出過程的監測和修正,尤其是對網絡民意的監測。失去了自我監管,無異于慫勇和放任,等形成了廣泛質疑甚至上級要求整治之下才有所感悟,也就陷入了尷尬境地。其實,類似這樣的整治也有前車之鑒,一些電視臺同樣扮演了“被監管”的角色。2006年,針對觀眾質疑個別電視臺“很黃很暴力”,廣電總局就作出規定,規定11種禁止或限制類行為,要求廣播電視機構增強社會責任感,豐富節目內容,嚴格防止追求獵奇刺激和娛樂化傾向,堅決抵制低俗之風和片面追求收視率的做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6-13細數電視相親節目的“八宗罪”
- 2010-05-13石獅百名幼兒電視賽歌會上放歌“快樂童聲”
- 2010-04-28央視曝光互聯網電視涉黃 廣電管理規范即將出臺
- 2010-04-27“退步”也是進步 欺詐?電視幸運觀眾這樣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