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倉山區觀井路拆遷 觀音井意外“重生”
現狀:新發現的井在綠地上
洪先生告訴記者,他發現觀音井也是偶然。因為那一帶正在拆遷,他就想找找被填埋的井。5月29日晚,洪先生帶了鐵鍬,憑記憶測定井的方位,就開始挖。挖了層土,發現下面有磚頭,把磚頭撬開后,發現了一個黑乎乎的小洞口,聽見了水聲。洪先生知道自己找到了觀音井。
昨天上午,記者按照洪先生的指點來到現場,看到觀井路的南側都是正在拆遷的工地,北側經過拆遷后,已經變成了一片綠地,井就位于路南側的綠地上,井的位置用木板圍了一圈,木板上用墨汁寫著“觀音井危井請注意”。記者探頭向里面看,大石板的邊緣露出了兩個三角形的小洞,透過小洞能夠看到,距離大石板三四米深的地方有水。
洪先生覺得,觀音井應該保護起來,將來可成為當地的一處景觀。他已經向倉山區文物部門反映了這一情況。
歷史:因井得名,清朝時已是商埠名街
記者查了一下《福州市志》,據記錄,觀井路原名觀音井路,因路側有觀音井而取名。解放前拓寬改建的觀井路,為倉山第一條水泥馬路。
由于地理位置優越,當年這里洋行、商店林立,美、英、俄等國商人都在此設立貿易商行、會所等。而這里也有不少聲譽極佳的福州美食店,如“極雅”扁肉店的扁肉殼薄餡飽,調味適宜,加上高湯,為市民所激賞。
洪先生也找到了一些資料,資料上說:唐代,這里原有一個觀音堂,宋末元初,觀音堂被拆掉,改為“五帝廟”,在道光年間被大火燒毀。市民便將觀音堂改建在大道旁。堂內一口井,被稱為“觀音井”。清康熙年間,這里漸成市集。清代道光、咸豐以后,海禁打開,就成了商埠,于是該地被稱作“觀音井大街”。
記者隨后采訪了福州市民俗專家陳德仁,他已經84歲了,老人家說,歷史資料上對觀音井的記載很少,對于洪先生的講述,他基本認同。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