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2)瑪麗:TCR02'02"37 在我(小時候)星期日課堂上孩子們都是四五歲我第一次了解到中國所有的學生都發了個小杯子我們做手工發給我的是一個陶瓷的中國娃娃
6、兒時的記憶在瑪麗的心目中埋下了深深的中國情緣,而陳楠卻像極了她印象中的中國娃娃。2001年,當瑪麗跟隨一個慈善組來到中國的時候,到羅源的一個聾啞學校接觸了幾個聾兒,孩子們對有聲世界的強烈渴望深深觸動了瑪麗。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瑪麗邂逅了陳楠,她的中國女兒。
采訪瑪麗:我們上到八樓陳楠是向我們打招呼的第一個孩子她非常“健談” 雖然她聽不到聲音 說不出話她在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她開始拍打自己的耳朵像這樣 她制造聲音我記得看到這個孩子時心想這個孩子是想要告訴我們她既不能夠聽到也不能夠說話就像現在我說不出話一樣當時我就被她感動了
在此后的一年,瑪麗又一次來到中國,這次她帶來了17個助聽器送給羅源的聽障孩子,大多數孩子都帶上了助聽器,然而由于先天致聾,助聽器對陳楠沒有任何幫助。陳楠的家在羅源縣起步鎮阮山村,她的父母都是農民,家庭十分貧困。采訪陳楠父親:(瑪麗)剛到我家里的時候我家里連一張吃飯的桌子都沒有凳子也沒有
對聽障兒童而言,有了人工耳蝸,也就等于又有了“耳朵”。 2006年,陳楠做人工耳蝸手術,需要花費24萬元,這對于她的家庭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瑪麗為籌款來回奔走,而且賣掉了她心愛的紅色雙座敞篷跑車。
采訪瑪麗:賣掉我的汽車我的生活方式是有一點改變(但是)我的生活質量是變得更高生活更加富有了你知道嗎我認為只有我們學會了給予和付出那時我們才能叫做富有那些錢也許可以幫我買一輛供玩樂的車但是那種個人享受又怎能和看到陳楠說話的幸福相比呢
在瑪麗的幫助下,陳楠終于在附屬第一醫院進行了手術。唯一遺憾的是陳楠做手術的時間太遲了,如果她在5歲以前做人工耳蝸手術,完全可能恢復到正常人的聽力水平。但瑪麗依然不放棄,多年來,她把陳楠帶在身邊,每天堅持給陳楠進行聽力康復訓練。如今,陳楠雖然還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說話,但可聽得懂大部分語言。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