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會診
音樂人關于文藝女聲的討論
女人的內在美確實是種天生吸引力,無怪乎庸脂俗粉難登大雅之堂,也做不到引領潮流。在這清新文藝至上的年代,連曾軼可的綿羊音也成了文藝特質的一種,被諸多內地音樂人看好。在網絡上與生活中已出現對“文藝女”的厭棄之音時,同做音樂、同樣文藝的音樂人又是如何看待?
爭論一:網上有篇文章,叫《最煩小清新》,大意是說最煩走文藝路線的“小清新”、“清新粉”,覺得她們故作姿態其實又沒有真材實料,各位怎么看?
張亞東:任何定義都是寬泛又狹小的,而且都是他們出現后別人賦予的,我覺得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水木年華:我們覺得她們的音樂有些很好聽,對于網上的這篇文章,我也沒有看過,不過我覺得任何音樂形式都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就算是國際巨星也會有人煩。這個沒什么奇怪的。
高曉松:我覺得她們存在很正常啊。并且她們確實存在一種不同的氣質。也許不是故作姿態,因為現在很多歌手都被商業化了,真正用心唱歌、用心做音樂的太少了,能在現在這種音樂環境下,唱自己的歌,唱出自己的風格,我覺得沒什么不好啊。
爭論二:從音樂人的專業角度看,是否覺得如陳綺貞、劉若英一類的文藝女聲確實存在一些局限?
張亞東: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部分,只要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并且有好的旋律就好,不用去顧及太多所謂的風格啊定位啊,你做出來了自然就會有評論。
水木年華:局限自然有,好的音樂會永遠流傳,但作為一個音樂人,隨著經歷的增多,音樂也會有相應的變化。總不能一直唱唱小情歌。小情調只能在一定時期內受歡迎。
高曉松:局限應該會存在吧,畢竟現在大多數歌手都很商業化。唱歌都是往通俗發展,越來越多的歌被廣泛傳唱,成了口水歌。因此,可能小眾小資一點的歌不會被大多數所接受。
爭論三:有人認為文藝中女的創作多數題材狹小,無非歌唱一些瑣碎的心情、瑣碎的所謂“美好和溫暖”,又做出不食人間煙火的姿態,你怎么看這種評論?女性創作是不是都注定比較小家子氣,格局不大?
張亞東:這個分兩種,一種是純粹地把吉他視為創作工具,必不可少,另一種是故作姿態,瑣碎的心情不是不可以歌唱,生活本身就是瑣碎的,就看你如何去表達,我認為利用某種東西去假裝是很不好的,不過時間久了就會露出馬腳。女孩子會比較敏感、柔弱,這是優勢也是特點,我覺得沒必要定義它。
水木年華:文藝中女是一個標簽而已,我認為音樂不應該貼上標簽,只有聽眾可以分辨出他喜歡的和不喜歡的,“瑣碎的心情”、“美好和溫暖”也是音樂取材的一個方向,并沒有什么不妥。至于題材的分布,取決于音樂人創作時的狀態,不是所有女性創作都格局不大。
高曉松:我覺得他們這種評論是片面的,因為音樂是需要多種風格的,有人愛聽那種口水歌,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人愛聽符合他們心態的小女人的歌曲,這點無可厚非。創作題材不是狹小,可以說是小眾吧。唱給小眾們聽的歌,應該是別有味道的。女性創作不同于男人,是風格不同。
爭論四:被更多人知道、接受和追捧以后,“文藝女青年”們似乎也有點沾沾自喜了?有人認為她們的創作也開始對追捧自己的群體“諂媚”起來。
張亞東:真正創作的人是不會被外來的附加的東西打擾的,直接聽他的音樂就知道他的創作力到底有多少,音樂是虛榮的也是單純的,如果那么容易就被打敗,那不是一個好的音樂創作人。
水木年華:這個結論是誰總結的?還是那句話,“文藝女青年”是別人給的標簽,不能概括每一個個性鮮活的音樂人。至于創作“諂媚”和害怕失去掌聲,整個樂壇都有部分存在,不能單指女性音樂人。
高曉松:不是沾沾自喜,更不是諂媚。因為她們和自己的粉絲產生共鳴,他們之間肯定有共同體,共通處,喜歡同樣的東西,因而風格相似。只是找到了共鳴,談不上什么諂媚吧。
爭論五:現在的“文藝”、“獨立”是不是也成了一種商業包裝的手段?變得不純粹了。
張亞東:任何事物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會相對單純一些,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和取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所謂的手段也慢慢變得沒有意義了。
水木年華:我不認為“文藝”、“獨立”不純粹了。如果有人把“文藝”、“獨立”當做是商業包裝的手段,那還叫什么“文藝”、“獨立”?樂迷會分辨的。
高曉松:這方面說不好。(記者 葉曉萍 林楚捺 宋尋?大地 來源:《南都娛樂周刊》)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10-04-06著名文藝評論家觀摩新版閩劇《王茂生進酒》
- 2010-03-31福州啟動首屆茉莉花文藝獎評選
- 2010-03-16海西建設正春風 漳州文藝百花妍
- 2010-03-16警惕文藝媚俗化功利化傾向
- 2010-03-15武平農民文體節文藝匯演 展示新農民風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