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優先辦教育,塑造新農民。
村“兩委”堅持育人為本,教育為先。一是以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為基礎,加大對村小學和幼兒園的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使之達到省級達標學校標準;二是以創建學習型社區教育為重點,通過與福建電視大學梅山實驗學院共建,組織村后備干部、企業骨干、青年企業家到該院報考遠程教育,進修行政管理、市場營銷專業;與南安電力公司聯合舉辦農村電工實用技術培訓班,把村青年學員輸送到蓉中電氣設備有限公司就業;三是以加強農村實用技術教育為目標,開辦科技實用知識講座,幫助農民科技種養,聘請南安農科所的技術人員入村幫助村民開辦“田頭會”,實際解決村民的種養難題;四是以老年教育為抓手,發揮老年協會作用,組織老年人參加養生保健知識、南音知識、歷史故事、時事政治講座的學習。我們還借助僑辦的國家一級圖書館和多所完整中學的優勢,推動村成立教育基金會,海外僑親和企業家捐資助學,村形成從幼兒園、小學、中專、成人教育、電大、遠程教育、老年大學的完善教育體系,讓不同文化層次的村民都有機會受教育,形成“家家戶戶進課堂,全體村民學習忙”的新景觀,全面提升村民的綜合素質,努力塑造時代新農民。
3、 繁榮村文化,滿足新需求。
為滿足富起來的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村“兩委”樹立了“小村莊也要大文化”的理念,把鄉村文化、僑鄉文化、高雅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企業文化、廣場文化交匯融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蓉中文化。由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在于農村生活實際,所以必須因地制宜貼近農村,找準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對接的切合點。為此,我們村連續舉辦三屆村文化節,邀請共建單位中國東方歌舞團、省歌舞團、省雜技團參加演出,使鄉村文化藝術與高雅文化藝術對接,進一步繁榮村文化。同時從加大文化設施建設入手,全村已形成了“一屋、兩中心、三館、多角落”的文化設施布局,“一屋”就是建成全省最具規模的農家書屋;“兩中心”就是建成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包括乒乓球室、健身房、工會之家、婦女之家等室內文化活動場所),村民文化休閑活動中心(包括科普宣傳知識長廊、氣排球場、門球場、戶外健身走廊等戶外休閑場所);“三館”,就是坐落在村行政區域內的李成智公眾圖書館,南安市美術館(蓉中村進士第)和新建的蓉中村綜合文體館。公眾圖書館是國家一級圖書館,藏書15萬冊,是村民讀書的好去處。美術館是村進士第,“三堂改造”的示范項目,也是村民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常年舉辦《改革開放成果展》、《農民書畫展》、《蓉中村新農村建設圖片展》等活動。今年新建的蓉中村綜合文體館,占地1500平方米,包括羽毛球場、籃球場、網球場、氣排球場和室內表演場地;“多角落”指的是遍布在各個自然村的10個戶外健身走廊和籃球場。現在村里的文化活動成了村民一日三餐的家常便飯,村工會有一支“威風鑼鼓”隊,村婦聯有一支女子腰鼓隊,村團支部有一支青年管弦樂隊,村老人協會有一支南音隊,村里正在籌建中國蓉中農民藝術團和海西新農村文藝骨干培訓中心。每當夜幕降臨,鄉村文化的繁榮,把村民們都吸引到文體活動陣地,村女子腰鼓隊李秀嫩隊長說:“這幾年我們空余時間全用在打腰鼓,跳廣場舞上,沒有時間去議論張家長李家短的事了,各家各戶的婆媳關系非常融洽。”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