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的遺體器官捐贈志愿者讓生命在受捐者身上延續(xù)
“父母對黨和人民的奉獻精神影響了我”
去年7月20日,姜老太太填寫了《志愿捐獻器官申請登記表》,成為一名眼角膜捐贈志愿者,而60歲的大兒子譚魯閩和大兒媳林愛華,隨后也簽了《志愿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
“我沒想到大兒子、兒媳這么支持我,夫妻倆還都做了同樣的決定,我覺得他們很了不起,我為他們感到自豪。”
“這完全是受家庭的影響。”譚魯閩說,父母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自己從小耳濡目染。
因為年齡還不算大,身體尚好,譚魯閩從沒認真想過身后事,但母親的執(zhí)著,觸動了他,令他提前做出決定,捐贈自己的遺體為醫(yī)療事業(yè)所用。
“我了解到,國外醫(yī)學院上解剖課,每二到三名學生用一具遺體,但在我們省醫(yī)科大學,平均27名學生共用一具遺體,這差距太大了。我決定將遺體和所有器官都捐出去,器官能用的都拿去用,留下的,給醫(yī)學院,供未來的醫(yī)生實習解剖。”譚魯閩說。
“遺體用完后,骨灰在三山陵園的遺體器官捐贈者紀念園里舉行花葬,在紀念碑上,還將刻上你的名字和最喜歡的一句話,這是多么好的事啊!”譚魯閩說。
大兒媳林愛華也做出同樣的決定,這讓姜老太太多少有些吃驚。
“我的兒媳不簡單!”談起大兒媳林愛華,姜老太太從病床上坐起來。她告訴記者,兒媳的父母年紀很大才生了一女一男,當成寶貝一樣,但兒媳嫁到自己家后,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都能做,30多年來,從沒和婆家人紅過臉,姑嫂、妯娌、叔嫂間關系很融洽,大家都很尊重她。那幾年,老兩口生病,兒媳的父母也生病,她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安排得妥妥當當。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