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師大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桂蓉:
文明之光
?
當福建省文明單位集體的使者帶著八閩兒女的大愛和重托,出現在為青海玉樹地震災區賑災晚會的現場,那一刻,海峽西岸又一次升騰起奪目的文明之光。
光,是一種引領。它昭示著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路和舉措正在超越以往,向更高的水準邁進。近年來,與物質文明發展相聯系,我省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不斷推陳出新。從衛生城市、文明城市的打造,到道德模范的評選;從志愿者隊伍的培育,到賑災壯舉的組織,這些無不說明,我們在精神文明建設的理念上,已經走出初始階段那種注重外在層面的社會影響的樊籬,開始步入內涵建設的軌道。這就是引導人們彰顯公民倫理精神、擔當社會責任。公民對社會責任的擔當精神以及由此所體現出來的道德價值,正是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推進與深入發展的重要表征。當玉樹災區的藏族同胞身陷困境,我省文明單位集體的率先垂范,公民慷慨解囊的賑災熱情和行動,就是這一文明之光長期引領的實際成效。
光,是一種啟迪。它啟示著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應重在實踐,重在行為習慣的養成。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早就認為,人的道德德性不是天賦的,是自然賦予人獲得德性的潛在能力,這種能力由于習慣而完善起來。如通過公正的行為而變得公正,通過勇敢的行為而變得勇敢。它使人的感情、欲望、嗜好等非理性的成分服從理性的指導。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進程也應當遵循這條路徑。我們就是要不斷地通過各種道德行為實踐,培養公民的良好習慣,并通過這種習慣的養成,提升和完善他們的道德德性。賑災捐款,這一慈善行為的累積和養成,將培養起公民為國家分憂、為他人解難的道德責任感,他們的道德人格也將因此得到升華和完善。當前,我們正面臨著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的任務。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依然必須從實踐入手,通過實踐的耳濡目染,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光,是一種希望。它寄托著人們對海峽西岸文明進一步發展的美好憧憬。“海峽西岸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福建人民又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海西”與臺灣地區經濟的全面對接,將帶來兩岸人民思想文化觀念、文明行為習慣、道德心理風尚等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的交融、碰撞。經濟全面對接的結果,必然要求人們在上述這些領域也要實現對接。這就給福建省的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在閩臺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中實現物質文明的更大繁榮,而且要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再創佳績、再立新功。當前,精神文明建設深度發展的一個目標就是培育公民的現代文明意識。如尊重公共規則,對社會的約束性規范懷有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履行自己的義務等。有了這種意識,人們才能真正融入現代生活。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與道德水準,不在于它存在著多少道德律令,而在于公民遵循這些道德律令的廣度和深度。只有更多的社會成員在內心深處認同個人利益與道德律令的一致性,拋棄個體需要的偏執性、隨意性時,道德對于社會生活的調節才能根本上起作用,文明才能真正扎根。我們期待著以賑災捐款為契機,激揚起更多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文明意識,將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向前推進。
我們贊美文明之光!那熱情的光焰必將在八閩上空噴薄吐艷,遍地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