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觀
從國際組織聯合館到世博軸,不到1公里的路,志愿者吳亦凡走了1小時,無數次被游客攔截。
從試運行到開園,因制服顏色而自嘲為“白菜”的大學生志愿者不僅是游客的“稻草”,也是世博局的臂膀。園區志愿者中,9成以上是大學生;人們憂慮,這些稚嫩的肩膀如何扛下偌大園區與滾滾人潮,超過奧運的在校生比例又給世博帶來怎樣的變化?
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下,課程也為世博讓路,“白菜”們明白,大學生是志愿者文化發展初期的必然選擇;有風波也不乏怨言,“白菜”們在插曲與喧囂中摸索著“橫渡”世博。對岸標識是:海寶一代。
87%上海大學生報名
上海市教委德育中心一份面向全市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全市87%的大學生主動參與了世博志愿者報名。上海市教委驕傲地宣布,上海大學生100%關注世博,近100%想以志愿服務或別的形式參與世博。依托如此高的報名率,大學生成為世博志愿者中的絕對主力。
上海世博局園區志愿者部副部長張惲介紹說,上海世博會志愿者隊伍由世博會園區志愿者、世博會城市志愿服務站點志愿者和世博會城市文明志愿者三類組成。前兩類共20萬名,是從109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余萬名報名者中選拔產生的。上海大學生約占7.7萬名世博會園區志愿者的90%,城市志愿服務站點志愿者也有近一半來自上海高校;而北京奧運會與殘奧會的74000名賽會志愿者中的大學生比例僅為8成。
從“鳥巢一代”出發
“感覺志愿者的概念從特奧會的時候出現,那會我高三,看到電視里那些穿橙色衣服的志愿者,感覺很受鼓舞”,站在世博園區川流不息的游客間,吳亦凡在不斷回答各類問題的間隙向南都記者回憶起參與奧運的感受,她經歷了“鳥巢一代”到“海寶一代”的跨越。
2008年7月底,吳亦凡抵達北京,融入到整個志愿者群體中。“可以幫到別人,的確蠻開心的,特別是一些外國觀眾有口音,譬如拉丁美洲國家的人講英語,組里只有我聽得懂,這時候就覺得自己是不可缺少的,是有作用的”,在那個北京的夏天里,團隊里的年輕人們成了朋友,閉幕式后,鳥巢體育場為孩子們播放音樂,他們交換衣服、合影擁抱、在漫天飛舞的彩色紙屑中狂歡。
“以前只知道規劃自己以后的生活,只有一個很單一的模式,做了志愿者后發現,人生可以體驗很多不一樣的事物,我要開眼界,等生活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時候,就去NGO工作”,激情過后,吳亦凡還有自己的思考,“有人覺得做志愿者浪費時間,我想告訴他們,得到遠遠超過付出,和同館那些北大志愿者的深厚友誼,現在想起來都是很美好的事。”
吳亦凡的經歷在校園里傳播,是鼓動不少同學報名世博的動因;感性認識之外,不少人也從理性的角度從中汲取養分。
80后大學生是奧運志愿者主力,“鳥巢一代”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北京各高校志愿者工作的運行模式是‘以競賽為中心,以場館為基礎,以屬地為保障’這一基本運行模式,上海世博會同樣可以借鑒,以場館和多姿多彩的主題活動為基礎進行管片劃分”,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張曉紅,這位北京奧運會志愿者工作成果轉化研究課題組的負責人今年初就提出了這一想法,實際上也確實被運用到了世博會志愿者的組織、管理工作中;作為上海排名第一的高校,復旦的4000余名志愿者首批踏上志愿者崗位,承擔開園頭兩周的工作。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