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文明 嶄新的世博——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
http://www.caoliu14.com?2010-05-04 09:28? 李廣斯?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壓題照片為上海世博會園區的夜景。位于浦東和浦西園區之間的音樂噴泉伴著中外名曲翩然舞動,如夢如幻美不勝收。
(一)
1873年,維也納世界博覽會在風光旖旎的多瑙河畔舉行。在中國展廳內,各式各樣的民間日用品以及官家的精美瓷器、綾羅綢緞等,引起了公眾的濃厚興趣。人們駐足觀賞,流連忘返。當時,《萬國公報》有這樣的記載,“中國寄往各物遐邇,爭觀恐后,以為見所未見也”。
那個時代,一個遙遠東方古國的風物,自然吊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但同樣令人稱奇的是,負責布展的中國代表團卻沒有東方人的面孔與神韻。這些代表中國的“中國人”,無一例外都是“老外”——中國海關的洋雇員。在此后的若干屆世界博覽會上,這樣“被代表”的奇景重復出現,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葉。
以現在的眼光看,這種情形是難以理解也是難以容忍的。然而,在風雨飄搖的晚清,如此有失體面的事情已是不小的進步了。雖然,對于西方社會的邀請,清政府依然有“中國向來不尚新奇,無物可助”的“倨傲”,但能夠參會,總算是在追隨世界的腳步。
如果在世界博覽會150多年的歷史中,標出中國的足跡,這個行進路線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注腳。從小說家的幻想,到實業家的呼吁,從個別商品的獲獎,到中國展品引起的轟動,從第一個中國人的游覽,到第一個中國代表團的與會,從參與者到主辦方,世界博覽會的中國篇章雖則時斷時續,但其間中國人命運的回環轉折卻是清晰可見。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5-04綻放世界的笑容--記者眼中的上海世博會文化元素
- 2010-05-04上海世博會園區志愿者激勵辦法日前出臺
- 2010-05-04“北京最帥交警”當志愿者服務世博(圖)
- 2010-04-30首善陳光標是面鏡子 世博為我們繪制怎樣的未來
- 2010-04-30世博會為我們繪制怎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