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川到玉樹:中國民間志愿者在成長
新華網北京4月25日電(白雪蕾)28歲的郝南是北京大學醫院的醫生,同時也是“地震援助信息組信息群”——一個自汶川地震后建立至今的QQ信息平臺的創建人。玉樹地震后,他第一時間整合群內資源,發動汶川地震志愿者團隊中保留下來的聯系人。
每天都會有大量信息在這個群里匯集,包括玉樹災區的需求、各地網友的捐助意向、熱心人提供的運輸信息等。在經核實后,郝南用清晰規范的簡報形式進行發布。
“在這個平臺上,大家可以交流信息,第一時間了解災區救援需要,并利用各自優勢,商議對策,協調救助行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志愿活動更加科學。”郝南的感慨源于他在汶川地震時的志愿經歷。
2008年5月20日,汶川地震后的第8天,郝南抵達災區。但不久后他發現滿腔熱情和帶去的救援物資并不能有效幫助災民,很多志愿者不知道去哪里服務,不了解物資運輸問題、志愿者個人安全問題等。
“災區急需婦女用品、兒童用品等,比如嬰兒奶粉就十分匱乏,這些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相反,大量的舊衣物因為網友的倡議顯得過剩堆積。”這引起郝南的深刻反思:“如何建立一個平衡科學的信息平臺才是當務之急。”
有了經驗的郝南在玉樹地震后平均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由于白天要上班,他干脆把所有事情都搬到辦公室里解決,“每天兩小時的交通對我簡直就是一種浪費,這個時間可能能聯系到更多的資源救助者。”
為了提高信息的發布效率,郝南還在北大招募了6名同學,并培訓他們如何準確、及時地協調和發布信息。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