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私生子”數量過億
吳樹對中國文物市場的看法可以用8個字概括——市場繁榮,亂象叢生。“客觀地說,全國文物市場目前大多數處在違法經營的狀態。他們經營的商品主要有四類,最大量的是文物贗品,其次是當代工藝品,再次是少量清代傳世工藝品,最后是通過‘三盜'(盜墓、盜撈、盜竊)攫取的極少數‘真品'。”據吳樹介紹,中國文物市場開放后,外國拍賣行制造的“藝術品暴利效應”和隨之而來的臺灣“全民淘寶”運動,使得中國古玩市場上的古董供不應求,直接孵化了一條由“三盜”人員和走私者、銷贓者、制假者組成的黑色文物產業鏈,從業者近百萬人。這些文物大多數來源于古墓、窖藏和水底,歷史價值巨大,如何保護已成為當務之急。
吳樹認為,中國文物流失的最大禍主是國人自己,中國文物保護的最大瓶頸是“文物私生子(即被竊的、不為人知的文物)”。據他調查,這些“文物私生子”有的被整集裝箱地走私出去,是目前臺灣文物外流的主要方式。對于如何解決,吳樹認為:“一切地下文物都歸國家所有,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應富有彈性地解決這個問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這些數量巨大的出土文物都是得不到法律承認的,這樣算是藏寶于民,還是變相流失?我們在打擊‘三盜'的基礎上,應給這些已經出土的文物留一些出路,因為現在的情況是,這些文物國家買不到,都被外國人買走了。”
在《誰在收藏中國》的新書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院長李彥君表示:“我不認為文物到了民間就是流失。”李彥君表示,文物被老百姓擁有、群眾擁有是國家擁有的一種形式,在任何國家都是這樣。“據調查顯示,近20年間,中國被盜古墓20萬座。這20萬座古墓里的文物哪里去了?多數肯定是在民間。根據我的調查,民間的文物總數肯定超過國家博物館的總數。這個量非常龐大。我個人認為,靠開放的市場讓它進行買賣,然后進入收藏家手中,這也是個保護的方法。”
中國拍賣協會副秘書長王鳳海認為,文物拍賣對保護文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還是原來的價值觀,那文物都被銷毀了。現在老百姓沒有一個說拿了以后扔掉的,都會先想,這能值多少錢?”
除上述途徑以外,在吳樹看來,文物鑒定技術水平和收藏者素質的提高,也是影響文物保護效果的關鍵因素。“現在的仿品技術含量很高,我到景德鎮一些高仿基地去做暗訪,進去以后我以為是進了實驗室:工作人員穿著白大褂,桌上擺放著各種儀器,他們甚至可以買一件很可靠的東西,打碎后取樣進行化學分析。而我們卻還是憑著‘眼學'去鑒定,甚至排斥科技,這是不行的。造假者已經遠遠走在了鑒定者前面。現在解決的辦法只有嚴打,我們應突破原來的樊籬。”吳樹說。
本報記者 高素娜 屈 菡
![]() |
責任編輯: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