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獨當一面還早?
隨著“50后”“60后”作家逐漸老去,“80后”寫手進入而立之年,業內已經有一種聲音認為,“80后”文學的時代來臨了。但是這也許同樣是一個美好的期待罷了。記者在關注“80后”文學多年后發現,很多年過去了,他們依然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寫的還是一些個人的心緒。那些堅持傳統寫作的“80后”似乎也沒有能力跳出這個怪圈,盡管他們很想做得有深度。
昨天與會的上海大學教授葛紅兵就毫不客氣地指出,現在這批“80后”寫手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憂患意識很淡漠,對鄉土也缺少一些人文關懷的精神。這話說到胡殷紅的心里去了,她前幾天讀了唐家三少的小說,“都是一些和生活一點關系也沒有的句子,和生活有關的句子卻都是廢話。”
也有人認為,哪怕只出了一個韓寒,“80后”也可以獨當一面。但是評論家劉緒元不這么看。他對韓寒作品經過文本分析后發現,雖然這個“80后”很崇拜錢鐘書,但是他的文字和錢鐘書實在相差很遠,作家所擁有的文學素質還不高。“韓寒很幽默,但是他使用幽默頻率太高,打斷了敘述。他對于幽默的興趣,就像一個孩子得到了一支水槍,興奮得見誰都要打一下。而且他的幽默樣式也很單調,大量使用諧音,近乎搞笑。”韓寒近年以對時事發表評論而著稱,但劉緒元認為,韓寒至今并沒有對社會作出過總結性的表述,也沒有留下什么過目不忘的東西。
韓寒模式不可復制?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對“80后”寫手出名方式進行分析后發現,打造暢銷書和風靡網絡是兩種途徑。前者的代表是郭敬明,后者有南派三叔等網絡寫手。但唯獨韓寒,張頤武很難將他歸類。“韓寒絕對是一個異數,他現在消費的就是憤怒。”
最近記者聽說,有一批“80后”寫手想學韓寒出名,他們先在網上發表所謂的批評文章,然后托關系,讓網站將他們的言論放在顯目的位置,以賺取點擊率。但此做法并沒有產生他們想要的效果。
專家們認為,韓寒模式之所以不可復制是因為他出名于線下,然后轉戰網絡,現在甚至有點放棄線下的味道。而現在寫手想在線下成名非常難,有人甚至估計,把韓寒放到現在的“新概念作文大賽”,恐怕他就很難成名了,因為這早就是一個見慣不怪的時代了。
記者 酈亮
![]() |
責任編輯: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