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高貴”的藝術票價不貴,在與美國交響樂團負責對外宣傳的副團長埃里克·拉策基交談后,我得到如下啟示:
其一,高雅藝術植根于大眾土壤,應有陶冶大眾情操、充實精神生活的社會擔當。正是基于這一理念,高雅藝術的傳播者們為拉近藝術與民眾的距離不懈努力。成立于1842年的紐約交響樂團,在建團之初就以促進“器樂音樂的傳播”為使命。為了讓更多觀眾聆聽交響樂的華彩樂章,他們不僅推出多種價位的演出票,還為學生或老人提供折扣票,每年夏天,樂團都會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辦免費露天音樂會,平時還舉行免費社區音樂會。而安德魯·卡內基建立卡內基音樂廳的初衷,也是希望這里能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音樂之家,與紐約交響樂團一樣,卡內基音樂廳也時常舉辦免費的社區音樂會。
其二,美國藝術團體經費保障體制,為高雅藝術躬身面向大眾提供了有力保障。盡管演出票的收入是紐約交響樂團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樂團的主要經濟支撐還是靠社會和個人的贊助募捐。據介紹,演出票收入占樂團收入的1/3,其余2/3來自基金會、公司以及個人的各種捐款。瑞士信貸集團就是紐約交響樂團的全球資助者。美國的藝術團體希望有更充足的資金來源,但是絕不靠售票“斂”錢。在美國常駐期間,我就經常接到紐約交響樂團募捐的來信或電話。在紐約交響樂團和卡內基音樂廳的網站,人們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捐款欄目。它們還根據觀眾捐款多少,給予不同的優待,讓人產生親近感。
讓普通觀眾與高雅藝術結緣,從長期看對藝術團體的生存和發展極為有利。一位美國朋友對我說,過高的票價會把一些原本對高雅藝術了解不多的人永遠擋在藝術大門之外,而低價票卻有可能吸引他們進來。今天購買低價票的觀眾,明天很可能會加入到高價票觀眾的行列,甚至成為慷慨解囊的捐助者,使熱愛高雅藝術的群體不斷擴大。
藝術是服務大眾的。普及高雅藝術不能沒有錢,但不能一味向“錢”看。一旦“高貴”到令普通文化受眾敬而遠之、望而卻步,其生存和發展前景自然堪憂。(吳云)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