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蘊涵著豐富的內涵。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總要有相應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意識來支撐和推動。那么,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意識呢?廈門的實踐證明:建設生態文明需要以和諧文化作為重要支撐。
和諧文化推動廈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共識
和諧文化是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的文化。它由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個層面所組成。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把“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文化是推進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而和諧文化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力量。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生態文明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不僅如此,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一貫重視和倡導“和諧”的理念。張岱年先生曾經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兩個最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倫和諧;二是天人協調。人倫和諧是說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天人協調是說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這些都是與當今中國社會所大力倡導的和諧文化建設相統一的。今天,我們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和諧文化為其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因此,要在構建和諧社會大環境中建設生態文明,必然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和諧文化要求發展生態文明要著眼于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用和諧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規范行為,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
眾所周知,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中首先要處理好的課題。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最終會轉化為人與人乃至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或沖突。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只有合理利用自然,達成“天人協調”的思想共識,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調發展,才能維護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
在漫漫的人類文明發展道路上,怎么認識和對待大自然,人與自然如何相處,一直都是人們不斷探索的一個熱門話題。而和諧文化正是推動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共識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廈門市通過堅持“生態立市、文明興市,保護優先、科學發展”的基本方針,逐步在全社會培育起人與自然環境友好相處的思想共識,進而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推動了廈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今,“溫馨·和諧”的理念已經成為廈門和諧城市精神的代名詞,成為廈門和諧文化建設的一大品牌。
![]() |
責任編輯: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