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采訪工作,由于是我只參與了一次小的采訪,并沒有太多的感受,只學會了一些采訪的技巧。采訪過程并不是像我當初所想象的那樣,只需要攝影師跟著編導去拍攝與被采訪者的一些鏡頭。當編導準備采訪一個人物的時候,他首先要和被采訪者溝通,讓他明確采訪的目的,大概需要他講解哪些內容。采訪者對采訪內容有了印象后,心理和行動上會做些準備,這樣拍攝的畫面也能夠真實自然。在溝通的過程中,攝影師也要簡單的布置下采訪現場,使得現場不至于和采訪主題相違背,這樣拍攝的畫面實用性也大大增強。在采訪過程中,編導也要適時的發言或者提問,使得采訪能夠向需要的方面進展。
接著是錄口播,也就是演播廳現場的播報。開始就要去布置演播廳現場,主要是道具和照明設備。道具的擺設還是相對簡單的了,只需要將一些現場的臺子組裝起來,擺上必要的一些節目裝飾,而主持人的位置,需要拍攝時再進行調整。關鍵的工作就是照明強度的調整,需要不斷的去調試,達到最佳的效果。燈光師要先大致確認需要幾盞燈,哪些燈光需要處理。然后要請主持人入座,也可以叫其他人代替,通過調整燈光的強度,來調整道具和主持人身上的陰影,使得拍攝的畫面效果更佳。在調燈的過程中,主持人無疑是最辛苦的,她要忍受多道強光的照射。當這些準備工作做好后,就差不多可以開始拍攝了。主持人要牢記口播的內容,自然地表述每段口播。因為口播要求畫面自然流暢,所以不能夠有任何的剪切的,所以一旦出錯,就只有重新來過。包裝是從采訪工作完了就開始的,到口播結束后,才最終確定的。
包裝雖然是個技術活,但是卻是編導所有心血的最后體現,節目的好壞是由包裝直接決定的。技術方面的我就不談了,因為時間短,也沒學會太多,從一個例子來講吧。在做《不離不棄》這期節目時,有個鏡頭令我印象深刻。畫面是這樣的:志愿者吳蘭蘭在采訪中說鄭穎(病人)有時候晚上一個人的時候,看到其他病床的人有家人在身邊照顧,然后會轉過頭偷偷的哭。由于鏡頭無法拍攝到鄭穎當時的畫面,所以就采用采訪+同期聲來表達。我個人覺得,是否能夠通過鏡頭的剪輯來實現這段畫面,也就是把鄭穎偷偷哭的畫面和她轉頭的畫面銜接起來,再加上其他床病人親屬照看病人的畫面組合在一起。雖然這樣的鏡頭是虛假的,但是我們組合好的話,畫面上應該是不會有很大的問題的,而且這個畫面表述的事情也是真實的。這樣的畫面表述力要比采訪的畫面要強些,也更容易感動觀眾。當然,這個也是我一個大膽的想法,正確與否,還是要小心求證的。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