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志愿心
白巖松說,羨慕志愿者是有道理的,但又是沒道理的,因為誰都可以去做。在中國,如何把志愿者活動轉變成志愿心?已成為他關心的一個命題。
“有一次去臺灣的一家醫院,第一個迎面而來的是一名志愿者,她到我身邊就問,你哪兒不舒服,你要看哪個科,你有什么需求?”那一瞬間,白巖松感到特別溫暖,他想假如自己是帶著重病去的,那張志愿者的笑臉就是第一副藥劑。“我想,原來志愿者就在生活當中,原來志愿的行為也是社會治療的一部分。”
“世博會將會有184天,這半年時間或許大家會覺得很長,但是從歷史的長河,從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來說,實在是太短了,”白巖松告訴第一次參加志愿者行動的年輕人說,“半年的世博會結束之后,上海會為之發生變化,中國會為之發生變化,對于你們也同樣如此。衣服穿上了可以脫下來,有一些東西你穿上了,就不會再脫下來,這就是你應該開始擁有的志愿者的心,一個終身的行當。”
志愿是生活
如何把志愿行動轉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讓其無處不在,已成為上海世博會志愿者的任務。
在香港,白巖松曾碰到一個完全由市民組成的志愿者緊急救援團隊,其中不乏企業老總。這讓他對志愿者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一層理解,“當你意識到,一個城市中,由市民轉變成的志愿者,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種保障時,走在城市里,你對身邊的每一個人就會多一分善意。因為你不知道,會是誰曾經或將為你伸出援助的雙手。”
他認為,志愿者最高的目標并不只是在某一個大型活動中當志愿者,而是要把它變成志愿的生活,一生去做。“終究有一天我們老了,走不動了,我們可能需要志愿者了。但是沒問題,那個時候在中國,志愿行為已經成為一種生活,隨時會有人來到你的身邊,給你慰藉、幫助。那個時候你會回想起,在你年輕的歲月里,曾經也做過志愿者。”
這次上海世博會將組建20萬人的志愿者隊伍,或者會更多。但是對于一座2000萬人的城市來說,這個數字并不大,只不過是其中的百分之一,也不過是一根又一根的火柴。
“如果這百分之一的火柴,可以點亮百分之百的熱情的話,志愿者們將為上海,為中國留下什么呢?”白巖松對世博會有著更大的期望。(記者 童樺)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