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嶇羊腸路苦煞讀書郎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十九公志愿護送村莊的留守兒童上學,村民說“十九公大半輩子都在做好事”。50年黨齡的他,先后被評為市、鎮等先進共產黨員20多次。
上世紀70年代,村莊通往外面唯一的通道是寬不足半米的田基,中間還得橫穿小溪,連自行車都無法通行。從村莊到學校,大概要走半個多小時。
十九公的大兒子韋厚林回憶,當時學校上課早,早上六點半就要早讀,小學生們只能打著手電筒摸黑上學。“山上有鬼,有老虎……”年幼無知的孩子經常受到來自外界的恐嚇,以致非常害怕走在人煙稀少的田間。為了減輕孩子內心的恐懼,即使是在農活最忙的時候,十九公也要先把孩子送到學校或送下山,直到孩子走到有人的地方,才放心折回頭,繼續干農活。
石門坑村是距離環球小學最偏遠的一個村莊,由于路途遠、行路難,且長輩們無法接送,留守小孩遲到、曠課等現象經常發生。“絕對不能讓孩子這樣下去”,十九公主動請纓,挑起了本村兒童上學“隊長”的重任,開始了接送小孩上下學的“征程”。
送去上學送來午飯一天3趟步行36里
每天雞鳴時,他就會聞雞起床,同時吹響哨子,而家長們聽到哨聲也十分配合,迅速起床做早餐。
十九公吹哨子也有規律。第一次吹哨子是在凌晨4:30,吹兩聲,旨在把沉睡的村民叫醒起來做早餐;第二次吹哨子是在5:30,吹3聲,提醒村民要叫孩子起床了;第三次吹哨子是在6:15,吹兩聲,意味著即將出發上學了。隨后,十九公會逐家逐戶叫齊孩童,排隊上學去。
十九公還主動跟校方提議,讓孩子在學校午休,孩子們的午飯由他來送,校方認同其提議。這樣,十九公每天早上將孩子送到學校后,就馬上趕回村里放牛、干農活,10點一過,便逐家收集午飯,用扁擔挑到學校去,并看著孩童把飯菜吃完后,自己才回去。“每天來往3趟,一天得步行18公里。”一位村民說。
上學期末的前兩周,天氣異常寒冷,校方擔憂十九公的安全,就建議他不要再送午餐了,“讓孩子中午回家吃飯、午休”。十九公開始不同意,校方費盡口舌才將其說服。
據村民的不完全統計,20年來,先后有50多個孩子享受過十九公保姆式的護送“服務”。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10-03-05義務導游上崗 野導或下崗 廈門啟動志愿服務超市
- 2010-03-04植樹節將至 福州市民可報名參加義務植樹
- 2010-03-02省精神文明研究會招聘結果出爐 義務植樹本月開展
- 2010-03-02福建確定今年3月為全民義務植樹月 本月計劃植樹3300萬株
- 2010-03-01福建義務植樹月活動本月開展 弘揚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