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爹你媽沒問題,首先還是要感謝國家。”近日上午,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于再清參加全國政協體育界別分組討論,談起有運動員奪冠后感謝父母如是說。此前,周洋在冬奧會上奪冠后說“讓我爸我媽生活得更好一點”,感動了很多人。(3月8日《南方都市報》)
年僅19歲的小將周洋怎么也料想不到,當初自己一句不經意間的“獲獎感言”竟然引發了一場關于“先感謝爹媽還是先感謝國家”的思想討論。毫無疑問,運動員榮獲國際大獎與國家的栽培之恩、父母的撫育之情均息息相關,感謝國家與感謝父母“一個都不能少”,但關鍵就在于先后順序之分。
對于生存在集體中的個體來說,“愛國主義是對祖國最純潔、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愛國是一種尊嚴,更是一種信念”,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我們該怎樣表達愛國熱情》中如是說。縱觀歷史,在關乎國家利益的大事大非面前,當然要以大局為重,且大凡有社會責任與公民意識的人,往往都毫不猶豫地舍身取義。戰爭年代更是如此,在國家與集體、家庭與個人的抉擇面前,公眾理應將前者排在首位而把后者推至末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舍小家顧大家、毀家紓難的愛國情操時至今日仍深入人心。
不過,就有血有肉的個體本身而言,對家庭的依戀、父母的恩情同樣是人生情感的五線譜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音符,離開來了它就不可能奏出世間最感人的樂章。父愛如山、母愛似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不先感謝爹娘從情理上又如何說得過去呢?就不久前,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時提及自己的母親也是心懷無限感激。他說:“母親對我的教育我是永遠忘記不了的,因為我出生在1942年,恰恰是在抗戰時期,我在她的身邊知道了戰爭的苦難,知道了生活的困難,從而懂得一個人要如何獻身給國家。”這就說明了,感謝父母是人之常情,對家庭真情的流露并不影響愛國情懷的表達,先感謝國家還是先感謝父母也不屬于完全對立的關系,沒必要煞有介事地人為將之割裂。
“國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國以和矗立;國是榮譽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一首歌曲《國家》道出了國與家共存共榮、密不可分的辯證關系,也唱出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國在心中,即便不借助于口也無礙愛國思想的表達。畢竟,不辱使命的周洋在冬奧會的賽場上奮力拼搏為國爭光,這枚沉甸甸的金牌已寫了下對國家最深最大的感激與回報,又何必再計較感謝的先后之分呢?(周歡)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10-03-09父母編織的“香港夢”:赴港生子十年
- 2010-03-03調查稱8成青年奮斗最大動力系讓父母活得更好
- 2010-03-01大愛男兒心懷感恩 20年悉心照顧亡妻父母
- 2010-03-016歲小女孩仔五一廣場賞燈走失 民警幫她找父母
- 2010-02-2480后生存現狀調查:《蝸居》女演員靠父母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