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歡
昨天,寧波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張松才告訴記者,“我們已經聯系寧波救助站,積極去尋找‘犀利哥’。政府有責任讓每一個生命得到關注,也有責任讓每個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3月2日《錢江晚報》)
不少網友極為欣賞甚至羨慕“犀利哥”,因為在看客的眼里他很“潮”。但筆者以為那只是葉公好龍式矯情而已,沒有哪個過慣舒逸日子、有錢又有閑的人真正愿意與他置換處境。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生存都成問題之時,豈能超脫于物質層面之外在精神世界里獨享安眠?
“犀利哥”的走紅是一個傳說,但只要他還是一個人,就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對于他這樣以乞討為生的弱勢群體而言更是如此。游走在現代都市的邊緣,衣服破舊不說還有上頓沒下頓,靠路人的施舍及撿拾剩菜殘羹勉強過活,這樣的生存方式如果還被認為“很瀟灑”,那只能說是公眾的一廂情愿抑或是對苦難的麻木不仁。
所幸的是,當地政府部門開始意識到自身責任并想方設法找尋“犀利哥”。雖然這種關懷有些姍姍來遲,但還是顯得彌足珍貴。畢竟,乞丐也是社會公民,即便都市的繁華屬于有錢人,城市的溫暖也應該人人共享。而一個不言自明的事實是,“犀利哥”不單單代表一個人,他的背后客觀存在著一個數量依然龐大的群體。他們和“犀利哥”一樣徘徊在社會的底層,亟待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救助。政府部門只有常懷“疑是民間疾苦聲”之心,方能使他們感知社會的暖意和城市的幸福。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在今年的新春團拜會上溫家寶總理如是說。這既是一次鼓勵也是一種鞭策,地方政府部門更應從“坐而論”到“起而行”,主動地讓包括乞討者在內的所有人的幸福指數再上臺階。猶記不久前,“2009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結果揭曉后,有評論人士指出一個城市的幸福程度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筆者以為,行乞者等弱勢群體無疑就是其中的一塊“短板”,他們幸福與否更應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此看來,三獲“最具幸福感城市”殊榮的寧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需要尋找的不僅僅是“犀利哥”一個人。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10-03-05消費“犀利哥” 娛樂著弱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