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中國式狂歡節” 期待傳承創新
http://www.caoliu14.com?2010-03-01 09:39?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中國式狂歡節”期待傳承創新
近些年來,作為“中國式狂歡節”,傳統元宵節的“鬧”勁有所減弱。面對節日氛圍的變淡和年輕人的期待,民俗專家建議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傳承創新中增加時代感與新意。
山東省民俗學會名譽會長、山東大學教授李萬鵬介紹,元宵節是我國農耕文化的體現,正月十五是首個月圓之日,也被稱為“上元節”。每到這天,人們都要祭拜月神祈求豐收,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
李萬鵬說,現在不少年輕人對于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都不是很了解。相比于他們的父輩,很多年輕人對這個節日的感情較為平淡。同時,生長在物質生活水平較高年代的他們,對于賞花燈、吃元宵等傳統習俗興趣不大,更向往新的更有吸引力的慶祝活動。
山東省社科院儒學研究所所長涂可國認為,傳統節日受到現代社會的沖擊,人們的生存壓力增大,生活節奏加快,可用于節日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有限,不得不犧牲一些享受節日快樂的機會。此外,現代通訊工具的普及和通訊形式的多樣化,使人際交流變得更平常。人們不一定要靠節日的機會和傳統習俗拉近距離、維護感情,成為節日功能弱化的另一主要原因。
涂可國認為,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向前發展,元宵節等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在不斷發生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民族記憶和文化符號,需要思考在繼承和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和創新。比如元宵節燈會可以更多采用當今最新科技成果,增加時代感和新意。
專家建議,我國應將元宵節等傳統節日的繁榮復興納入發展文化產業整體規劃中,引入市場經濟的經營方式提升主辦歡慶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更好地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節日商品、服務和活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 |
責任編輯: 徐嶸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