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2月27日電(記者王志)“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樂逍遙。”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跑旱船、扭秧歌……28日迎來我國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各地迎接元宵節的活動、表演活動爭奇斗艷,將這一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重要傳統節日打造成“中國式狂歡節”。記者采訪發現,隨著時代發展和受現代生活沖擊,我國傳統元宵節的“鬧”勁有所弱化,專家呼吁加強傳承與創新。
正月十五鬧元宵 各地民俗爭奇斗艷
夜幕落下,但“天下第一泉”濟南趵突泉公園里卻是游人如織。伴著汩汩噴涌的泉水,3000多盞各式節日花燈將整個公園裝飾得流光溢彩。“今年的花燈品種比去年又多了不少,燈光更漂亮了。”居住在濟南市大明湖北路的張天慶,與妻子帶著六歲的女兒,一起興致勃勃地游玩著。
在花燈展上,“泰山封禪”“至圣先師”等主題花燈,盡顯齊魯文化的深厚魅力;各式老虎造型、圖案的彩燈,展現出虎虎生威、龍騰虎躍的歡樂迎春氛圍;可愛的喜洋洋、搞笑的灰太狼等卡通形象花燈,則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
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年間,最初源于皇室的祭祀活動,后來逐漸演變為普天同慶的盛大節日。每到這一天,舉國上下、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家家戶戶煮食象征團圓吉祥的元宵。
與端午、中秋等其他傳統節日多以家庭為單位歡度不同,元宵節是一個全民同慶的節日。舞獅子、掛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在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元宵節民俗活動精彩紛呈。
在聊城市茌平縣杜郎口鎮東大劉村,愛好民間文藝的村民們穿著大紅衣服,扭著秧歌“趕毛驢”,在迎接元宵節到來的同時,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也表達了農民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聊城十幾鄉鎮村莊的農民還進城,在聊城人民廣場為市民展演魯西原生態社火,帶著濃濃鄉土氣息的舞龍、劃旱船等項目,讓過元宵節的城里人大飽眼福。
在棗莊市圖書館舉辦的猜燈謎、迎元宵活動,2000多條有關環保內容的燈謎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在惠民縣城的集市上,由農民用蘆葦手扎的燈籠玲瓏別致、輕巧剔透,深受喜愛。
廟會是元宵節里另一個最“搶眼”的地方。在北京、南京、沈陽等地舉辦的廟會上,獅子舞、花棍、高蹺等各式雜耍,讓人百看不厭;在鑼鼓鞭炮聲中,巨型龍燈翻飛,場面熱鬧非凡,所到之處觀者人山人海。
![]() |
責任編輯: 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