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味道”商業化:對于歷史和現實“看,卻看不見”
從去年賀歲檔中人物傳記電影《梅蘭芳》、《葉問》,大型歷史題材電影《赤壁》開始,人們注意到,歷史文化元素在電影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今年的賀歲電影中,《花木蘭》、《十月圍城》、《孔子》、《錦衣衛》、《蘇乞兒》,無一不是將五千年歷史文化中值得一提的亮點搬上大銀幕,其中的“中國味道”不言而喻。而“中國味道”怎么烹飪、加工才能成為一道“全民大餐”?導演、制片方、發行方、院線都在琢磨這個問題。
現在北京師范大學從事中國電影博士后研究的唐錫光教授認為,電影是商品,也是一門藝術。近年來,中國賀歲電影日益走上商業化道路,再嚴肅的歷史題材都不忘加上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大牌明星。《梅蘭芳》里的黎明、章子怡,《赤壁》里的梁朝偉、林志玲,《花木蘭》里的趙薇、陳坤,《孔子》里的周潤發、周迅,《十月圍城》里的明星多得都不可勝數。
按常理,觀眾對先賢個人傳記式電影缺乏興趣。因此,對于孔子、花木蘭這兩個在中國婦孺皆知的故事,比的就是誰的明星更有票房,誰制造的新聞更大,誰的商業化運作更好。《花木蘭》先搶檔期,該片歷史感不夠厚重,但從影片完成后陳坤對刪戲份感到不滿缺席宣傳,到劇組借趙薇結婚、懷孕來炒作,再到戛納的凱旋而歸,成功拿下多個地區的高價訂單,新聞一直不絕于耳。《孔子》以巨星周潤發出演“孔子”一角作為票房保證,再以杜撰的“紅顏知己”周迅、“三角戀”劇情引來爭議,同時激發觀眾的好奇心。
周志強說:“賀歲電影商業化的惡果就是藝術電影的徹底消失。各大一線、二線院線,都已經徹底資本化、利潤化了。無形中,‘中國電影’已經完全剔除了‘謝晉色彩’,不再與我們的生活現實有任何關系。”經由賀歲電影,對于歷史和現實,乃是“看,卻看不見”,滿目充斥著商業價值。
《孔子》影片本身“孔子”這一人物,就是影片行銷全球的保證。無論是孔子,還是周潤發,兩者是互補的,都具有相當的國際知名度,瞄準著全球的電影市場。對于如今歷史文化元素在電影中被包裹著一層商業的外衣,《孔子》的導演胡玫表示,一個好的藝術作品,肯定會得到市場的呼應。“電影還是一個大工業的產品,這個產品本身必須要講究利潤回收,而這個精神文化產品的利潤回收主要是來自于票房,沒有票房便無法支撐這個產業大規模地向前繼續地發展。”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10-02-02冬日里的暖流 一份別樣的“賀歲禮”
- 2010-01-28《花田囍事》發賀歲版海報 古天樂被美女環繞
- 2010-01-18國產獻禮賀歲片為何見阿凡達就跑
- 2009-12-31“賀歲”娛樂應有品位
- 2009-12-31賀歲片的名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