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務部監測,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全國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40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17.2%。從現象上看,市場銷售快速增長,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充足,休閑過年成為新潮流。(人民網北京2月19日)
春節一過,有關春節的盤點應景而來。但是筆者注意到,來自媒體的各種盤點,幾乎都是圍繞經濟而展開。而相對于社會生活的五彩繽紛,經濟數據顯然無法囊括人們對春節的所有感受。同樣來自媒體的消息表明,在數據光鮮的背后,人們對春節的抱怨同樣不少。比如,一向被認為是京城春節文化載體的廟會,因經營內容、經營形式缺乏評價機制和門檻,一切以經濟利益來衡量,被一些新北京人喻為“像個雜貨市場”。停車不易,人多擁擠,衛生條件不好,了無情趣……成了人們揮之難去的“精神雞肋”。
明眼人不難看出,上述抱怨的根源,在于春節文化薄弱與春節商機被強化所導致的反差。春節文化與春節商機,本來應該是“水”和“船”的關系,水太淺,必然載不動太多的商機;文化與商機結合不好,人們自然也不會有太好的感覺。
我們的春節為什么讓人覺得越來越“沒文化”?關鍵是有幾個難題沒能解決好。一是春節的文化內涵發掘不夠,內容和形式創新缺少有力度的倡導和推動;二是對城鄉不同群體的節日需求研究不多,春節文化如何與商業經濟相結合做得不夠。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往往被搞成前者虛、后者實的鬧劇效果;三是政府和民間兩個積極性在現實中的協調沒能解決好。春節文化如何繼承?如何創新?如何滲透于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如何在文化的基點上生財?民間雖不乏智慧,卻不可能具備整合資源、倡導推廣的手段和力度。政府主導、專家主腦、民眾主體,三者聯動的缺失,成為當前春節文化底蘊只破不立、只減不增的最大成因。
今年春節前,國務院參事室、北京市政府、中央文史研究館聯合主辦了一場“春節文化論壇”。筆者通過電視報道,倉促中也聽到了不少專家學者提出的很好建議。筆者以為,如何加強傳統節日的文化味,讓文化和經濟同時唱主角,各地都不妨好好研究一下,并且在每年春節后的經濟盤點之外,也搞一個文化盤點。(馬龍生)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10-02-21祭祖:春節主題 不可淡忘
- 2010-02-21春節長假期間 電動車主酒后車禍增多
- 2010-02-21春節期間公路客運 只為一名旅客特加一個班次
- 2010-02-21春節7天長假 福州房市慘淡僅賣出8套新房
- 2010-02-21調查稱65%網友春節紅包支出超過月收入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