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人們心靈的廣場,是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的活標本。要想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首先要解讀她的節日風俗。
漢民族最隆重的節日非春節莫屬,傳統的說法叫過大年,除夕叫大年三十,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是大年初一。既然是大年,那么陣勢和排場理所當然要講究了。無論生活多么拮據,除夕夜北方人家也少不了一頓餃子,南方人家也要一桌酒菜。平日里再吝嗇的長輩,這時也得賞兒孫幾張壓歲錢。窮度光陰富過年,在物質短缺的時代尤其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態。因此,那些年代人們對過年的期盼也就分外強烈。
上世紀60年代末,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生活,都相當貧乏。對孩子們來說,過年便成了幸福的憧憬。除夕夜,我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積攢起的一小包糖果,一口氣吃光。然后跑到街上看小伙伴們放鞭炮,同樣感覺幸福得像花兒一樣。如果父母能給點錢去看場電影,那這個年就算過得豐富多彩了。今天錢多了,年貨多了,娛樂方式多了,這年反而不容易打發了。思量起來,原因多多,既感慨也困惑。時至今日,人們總是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除了有不知足的因素以外,我們年文化的缺失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少了期望自然就少了快樂,這是人性的弱點。
作為一個有五千多年文明的民族,我們本來有著豐厚的節日文化積淀。然而,由于特殊的歷史進程,導致我們的文化基因一次次地突變,節日隨之移風易俗。春節中傳統的氛圍越來越稀薄,文化的含量也越來越少,這年必然會過得缺滋少味的。
與其他民族從宗教文化演變而來的節日不同,中國的春節幾乎是完全意義上的世俗節日,家庭親情是這個重大節日的主題。在過去的年代里,除夕夜的頭等大事是祭祖,這是一個莊嚴隆重、私密性很強的儀式,不要說外姓人,即使是出嫁的女兒,也沒有資格加入。而大年初一,人們首先要向自家的最高長輩行大禮拜年,然后才能出門去拜訪鄰里親友。然而,隨著意識形態的劇烈變化,徹底顛覆了我們這個崇拜祖宗的觀念,過年祭祖的方式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到了“文革”時期索性連給長輩拜年也省略了。雖然上世紀80年代以后,春節文化提倡回歸傳統,但畢竟時過境遷,一代代后來人,不再可能拾起被扔掉太久的禮節和方式。這年自然就少了神圣感和血親間的凝聚力。
然而,另一方面雖然春節是世俗的節日,長期受儒文化的熏陶和約束,我們的傳統中,更不允許過分開放的歡樂,加上沒有其他民族節日里的社交環境,也就不可能如其他民族那樣全民狂歡,百無禁忌。即使是今天,春節也照樣過得拘束單調,除了吃飯、喝酒、打牌、看電視,再也找不出更新鮮的娛樂項目。就連秧歌、社火也只是為吸引旅客的應景,而不再是人們自發的公益性娛樂。我們總是說紅紅火火過大年,而事實上這年除了物質過剩外,心靈上疲憊依舊,空虛依舊。
近些年來,國學復燃,傳統回歸,我們似乎能從中找到一些文化的自信。春節作為民族的文化遺產,最好不要讓她與我們漸行漸遠。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只能從影視作品甚至歷史課本上才能見到“傳說”中的春節,那將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大的悲劇。(溪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2-21春節假期福建接待游客近460萬人次 三坊七巷居首
- 2010-02-2080后春節爭當“畢加索” 害怕長輩比出息
- 2010-02-20俄羅斯孩子“歌”“武” 慶中國春節
- 2010-02-20春節廟會 孩子們的歡樂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