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的思想
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其前提是全體勞動者處“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里”。不妨設想一下,在私有制條件下,個人收入分配中是否存在“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社會里,就拿資本主義社會來講,資本家和工人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并支配著工人的勞動力,進而工人生產的產品歸資本家所有,這反映到分配中必然要按資本家的意愿進行分配,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是一種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實現“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而在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產品,從而決定了勞動者在產品分配中彼此都處于平等地位。因此,“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則。正如馬克思所說:“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還沒有達到高度發達的狀態,社會產品還沒有極大豐富,這就決定了勞動者之間只能實行“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而到了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等量勞動”,是指在相同勞動強度下具有相同熟練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產品所支出的勞動。“等量報酬”是指付出“等量勞動”的勞動者從社會領取相同數量和質量的消費資料。但勞動者領取的消費資料是要經過社會扣除的,這種扣除包括六項:第一,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第三,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第四,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第五,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第六,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設立的基金。“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的實現還有一個過程。“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他所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如,社會勞動日是由所有的個人勞動小時構成的;每一個生產者的個人勞動時間就是社會勞動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他在社會勞動日里的一份。他從社會方面領得一張證書,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而他憑這張證書從社會儲存中領得和他所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一份消費資料。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10-02-12深圳一公職人員醉酒持槍找執法隊長理論(組圖)
- 2010-02-03月球起源新理論:地球核爆炸促使地球與月球分離
- 2009-12-26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 | 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 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
- 2009-12-25“寶劍鋒從磨礪出”——2009年理論創新理論武裝回眸
- 2009-12-14劉云山出席中越兩黨理論研討會開幕式并作主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