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武夷山小朋友盧樂奇,跟著爺爺奶奶返榕。他們拖著3口大箱子,小朋友賣力地幫奶奶拖箱子。
從重慶來榕務工已8年的李先生,已從跑腿小工“混”到了部門經理。他說,他的家在農村,幾輩人都是農民。外出打工在當地村里那是一種“榮譽”,連小孩都叫打工的人是“掙錢的”。以前打工意味著可以給孩子買新衣服、買零食,一家人生活可以過得更好些。現在不一樣了,打工幾年有些積蓄,除了維持生活他們還可以買輛摩托車、花三四萬元在老家建一棟兩層磚墻或水泥墻的新房子,讓全家人過上讓人羨慕的“小康”生活。
李先生說,除了物質,老家的精神文化也在變化。外來工帶回了大城市的習俗,很多家鄉人都學會了,也開始時尚起來。平時,他們看電視里趕飛機的城市人,手里拖的都是時尚箱包,穿的也很摩登。如果他們現在回家還用編織帶,就與身份“不匹配”了,所以要背個箱包“裝點”一下。
(記者 劉棟賓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