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土的文物將亮相
曇石山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林秋明告訴記者,這些四五千年前的人骨架之所以能保存下來,與曇石山遺址的海洋文化特征有關。這里墓葬上方有蜆子殼等貝丘堆積,貝丘是石灰性質,具有吸水防潮的作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無意中很好地保留下了曇石山先民的人骨架。
遺址廳現場有2條兩三米深的壕溝,一個屬于曇石山文化時期,另一個屬于黃瓜山文化時期。曇石山博物館業務部主任吳衛告訴記者,第八次考古發掘時,這些壕溝只挖掘了局部地段,壕溝不知往哪里拐彎和延伸。
2009年3月配合遺址廳改建進行的第十次搶救性發掘,進一步揭示了兩條壕溝的走向,這對考古研究很重要,對壕溝的用途有參考意義,引發了幾種猜測:壕溝是原始社會部落之間的分界線?抑或是生活區與墓葬區的分界?還是防止外界入侵或防御野獸的設施?這次遺址廳改建,將兩條壕溝的走勢圖標示在大廳墻上。
第十次考古發掘,還挖掘出一些墓葬、灰坑和陶窯,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陶罐、陶釜、陶鼎,磨制精美的箭鏃、骨鏃、石錛等30多件器物。這些器物中的一部分補充展示在主館的陳列廳內。
遺址目前才挖掘1/3
改建后的遺址廳,采用了聲、光、電等多媒體展示手段,尤其是展廳入口處的電子書。電子書做成一本展開的書的模型,投影機放映成像在書上,記者將手輕輕觸摸電子書下方的感應器,就能一頁頁快速翻閱有關遺址廳的圖文并茂的介紹。
曇石山遺址目前才挖掘了1/3,未挖掘、需要保護的部分還有2/3,如今這部分就以遺址上方綠化的形式,保護在通往遺址廳的山坡上。上山道路設計得很人性化,建有上山水泥道和殘疾人道,以及雨天防滑的木棧道。
山坡上還設置了石斧石錛石雕等園林小品。草皮綠化8日基本完工,據悉,今后山坡上還要塑其他的雕塑小品,使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新館真正成為一個融博物館、考古遺址現場和遺址公園為一體的展示園區。
(記者 綦芬 通訊員 陳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