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利條件
1.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巨大成就為志愿服務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實施五年來,福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66.37億元發展到2008年的1086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5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8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80元。經濟實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公共財政支持志愿服務發展和民眾參與志愿服務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 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為志愿服務深入開展提供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不僅有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開展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中樹立起的先進旗幟三明市,而且有新世紀榮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并在2008年文明城市復查中以優異成績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的廈門市;不僅有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在全省深入開展,而且涌現出大量的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學校;不僅有各級黨委政府和文明委組織的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送溫暖獻愛心的常態化活動,而且有層出不窮的互助幫扶、解難助困等群眾性自發活動。依托于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我省志愿服務無論在項目載體、運作機制、社會參與還是經驗的積累上,都已形成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3. 獨特的對外開放優勢為志愿服務活動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福建具有豐富的僑、臺資源,有熱愛鄉梓和熱心公益事業的優良傳統。這既有利于借鑒國外、港臺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的志愿服務理念和成功的發展經驗來為我所用,又有利于吸收海外和臺港澳地區人、財、物資源,為我省志愿服務提供強力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實施,不但要求我們要把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主要內容的志愿精神精心打造為良好投資環境的一部分,也為借助外力參與志愿服務建設獲得更大的可能性。
4. 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為志愿服務提供了充足的民間資源。改革開放以來,福建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為民間力量參與志愿服務提供了較堅實的基礎。晉江市的民營企業積極捐助慈善事業,慈善總會自2002年12月18日成立至2007年11月26日就募集善款超4.5億元,累計投入7140多萬元開展各項慈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