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一定要形成規模
學村文化、汽車文化、海灣文化,這是集美“人無我有”的三大特征,吳吉堂說,集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必須“錯位發展”,也就是要抓住自己的特色,立足于集美的文化土壤;同時,也要“高位發展”,爭取高起點、高標準,既然做了,就要敢于做好、做強。
“集美的文化創意產業不能‘小打小鬧’、‘各自為政’,一定要形成規模,形成集群,才會有品牌效應。”吳吉堂說,目前,集美要著力打造幾個“文化創意產業帶”,以線帶面,形成全區互動。比如,以學村文化為中心,從銀江路的集美文化創意園輻射至敬賢公園、冷凍廠,到彩印廠、集源路、潯江路,再到嘉庚紀念館、龍舟池,形成涉及當代藝術、影視影像、出版發行、新興媒體等內容的文化創意帶,以高校為依托,實現從創意、概念到產品、市場的有機銜接。
汽車文化是集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另一大優勢。“集美有正新,有金龍,無論是零部件還是整車生產,無論是農用車、客車、禮賓車、特種車,我們都有。每年,灌口還承辦全國性的汽車場地越野賽,吸引來自全國的賽車好手。現在,集美不僅有自己的車隊,在比賽的帶動下,本地玩賽車的人也越來越多。”吳吉堂透露,汽車文化資源將是集美規劃建設的“重頭戲”,通過整合汽車文化資源,開發越野賽事及其相關周邊、觀光汽車生產線的旅游項目等,爭取把汽車文化打造成集美的一大品牌。
本地創作“招蜂引蝶”并重
“說到國內的當代藝術中心,大家往往想到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其實,福建、廈門出了不少當代藝術家,他們是從這里走出去的,如何吸引他們和更多的人才回來,這對推動集美整個創作環境和產業鏈的運作,都有很積極的作用。”吳吉堂分析,集美有海有山,這種“半島型”、“海灣型”的地理區位,風景獨好,宜居而舒適,集美的水土很適合藝術家進行創作。
可以說,現在的集美正張開雙臂、打開懷抱,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各種便利。以集美文化創意園區為例,不僅3年內藝術家工作室的租金免費,園區還為高校創意作品、青年創意產品搭建展示、交易的平臺,打通“綠色通道”,引導企業對優秀產品進行開發合作,對優秀品牌進行扶持。
“集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靠本地創作,也要‘招蜂引蝶’。人才引進和產業鏈的跟進、配套相輔相成,某種程度上講,人才來了,形成集群效應了,產業鏈自然就跟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