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靠天吃飯 做新型農民
長期以來,福清市農戶都是沿著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發展蔬菜生產,以露地栽培為主,靠天吃飯,技術含量低。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就是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都跟土地打交道的人。然而以江鏡鎮謝塘村謝文孝夫妻為代表的一群農民卻讓我們跌破眼鏡。
每天上午8點,謝塘村謝文孝夫妻和村里的一些農民準時來到福清市大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上班,他們不僅是大利公司的工人,還有個更為重要的角色,大利公司的“地主”。
幾年前,謝文孝夫妻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以一畝每年600元價格出租自家的3畝多地,成了大利公司的“地主”,現在夫妻倆的年收入達3.5萬元。老謝說,“以前種田靠天吃飯,一畝收成不到2000元,扣除生產成本,幾乎沒有什么剩余,撫養3個小孩很艱苦,經常還得在農忙之余做點短工以貼補家用。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家里還蓋起了4層小洋樓。”
在謝塘村,像謝文孝這樣的“地主”有1000多戶,他們以每年每畝600元的價格向大利公司農場流轉土地1000畝。據大利公司鄭龍民經理介紹,他的農場每年發給農民工資100多萬元。謝塘村黨委書記謝愛民告訴記者,所有參與土地流轉的村民必須憑身份證以實名制形式在鎮農村信用社開戶,辦理儲蓄卡,每年的土地租金都會按時打入每家儲蓄卡。
在設施農業進程中,福清農民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他們擺脫了靠地吃飯的窘境,一躍成長為“地主+職工”的新型農民,收入有了保障,農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