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某高校對校內圖書館2009年外借熱門圖書進行統計并公布,在前100名外借熱門圖書排行榜上,竟無一名著上榜。與其相似,某社會調查中心前不久開展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60.2%的人通常購買專業學習用書,47.7%的人通常購買科普、生活類書籍,購買文學名著的人只占33.8%。調查結果顯示年輕人“功利化閱讀”最明顯。不少人對此表示憂心,一些媒體為此特別列出了專家們推薦的名著書單給讀者。
通常來說,讀書本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況且在節奏不斷加快、個性不斷得到張揚的當下,閱讀似乎更是一種關乎個人興趣的私事。然而細加分析,其實并不是這樣簡單。也許一個人的閱讀趣味尚不足以成為一種現象,但當“購買文學名著的人只占33.8%”,一所高校前100名的外借圖書排行榜上無一名著上榜時,這種由個人趣味、個人選擇而匯聚成的現象就成為了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
全民閱讀率的下降已不是什么新聞,有人將其歸因于我們這個特定發展階段,歸因于人們的浮躁、淺薄與功利。在這種大背景下,再看名著在高校遭遇“滑鐵盧”卻仍舊讓人充滿感慨。這是因為對于高校,對于接受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人們還是寄予了諸多的期盼,期盼著還有一片精神世界的綠洲郁郁蔥蔥,給人們以溫暖和希望。苦口婆心也好,推薦書單也罷,其效果卻讓人懷疑。我們不妨反思一下何以造成如今的局面,“根子”究竟在哪里?
那些歷經時光打磨,歷經人心變遷而在歲月之河中閃耀出動人光彩的名著,不是僅僅靠著“名氣”來為自己贏得了身后名。將“名著”像塞飯一樣塞給年輕人并不可取,需要給予年輕人更多的寬容與引導。對于生長于“娛樂年代”,習慣了“速食品”的年輕人來說,需要有人告訴他們那些名著不僅僅只是一本書,那更是一種情懷與高度。那些滋養我們民族歷史血液的古典小說、詩詞歌賦,那些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痛苦與歡樂,他們的愛情與生活,他們的脆弱與堅強,那些悲天憫人、超越了時間與語言界限的情懷,那些站位高遠、足以經得起世事人心考驗的思想高度,都值得年輕人用自己年輕的心去感悟、去升騰,去將那些愛與人性的美好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分辨出人世間與人性的黑白與深淺。
在筆者眼中,一些名著足以讓年輕人咀嚼一生。也許文字“土氣”,也許觀點也不那么“時尚”,可終究有那些穿越時空的文字的力量支撐人心。所以,不必將名著“神圣化”,只要能從文字中讀明白,崇高終究勝過瑣碎,高遠終究優于貧瘠,能夠讀出情懷、力量和高度,就足夠了。(李家偉)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