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林、鐘薦勤、李欽、郭寶山、和志虹、李曉明、趙化宇、朱曉平……或許我們不熟悉這些名字,但我們不能不熟悉這些名字所蘊藏的意義,不能忘記這些名字所代表的精神。“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本是魯迅予瞿秋白的贈言,但在海地地震這人類共同的悲痛中,8位中國公民,為這句話寫下了更好的注釋:世,不是一生一世,而是世界;把整個世界,當做親生兄弟看待。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是一種樸素的人道主義情懷。看到母親流淚,誰不會感覺到心中酸楚?看到孩子啼哭,誰能沒有擁之入懷的沖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源于人類起源之初的良知的幼芽,都有對災難、對受害者的愛心、善心、同情心、惻隱和憐憫之心。
8名維和英雄,更多在地震廢墟中工作的救援者,無數關注著海地災情的人們……正是會為之黯然、會為之哭泣的共同情感,才能把這么多人連在一起,把海地的苦難當成自己的苦難,把海地的悲傷當成自己的悲傷。因為災難,曾經叫響:“我們都是汶川人”。現在,災難再次襲來,不在自己的國家,卻在共同的世界,我們一樣能感受到同懷之痛。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是一種感同身受帶來的責任。有歌詞這樣寫:“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我們無法忘記,“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之后,為廢墟中挖出的遺體排隊默哀的國際救援隊,無法忘記在臨時帳篷中完成一個又一個手術的國際醫療隊;我們也無法忘記,北京中軸線上“大腳印”點亮的愛和夢想,無法忘記“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讓北京奧運會成為全球人民的節日。
也正是因為這樣刻骨銘心的記憶,地球另一側的震動,能震疼我們的心。當中國醫療隊開設第一個流動醫療點,當中國救援隊在夜晚仍堅持搜救,當8名在地震中犧牲的維和英雄被挖出廢墟……我們看到了一個古老民族的人民,抱持超越國家、民族和意識形態的愛,勇敢承擔起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包括8名維和英雄在內,所有關心、關注海地的人,都可稱“世界公民”。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正是這種可貴的“世界公民”意識。在一些世界性事件中,公民個體已不再局限于“民族——國家”的屬性,而是把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看成“同懷”,看成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考量公民的責任與道義。1999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一群“無國界醫生”,這群年輕的醫生要求自己,必須在一晝夜之內開動,前往世界上任何危機地區,而不顧當地政府是否許可。8名維和英雄,已跟他們一樣,成為世界公民的標桿。
中國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過世界,中國公民也正以開放的心態走向世界。“民胞物與”,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情懷,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世界責任”的體認。在中國和平發展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每一個公民,養成世界公民人格和全球公共價值。讓權利和義務的統一,超越家庭、工作和國家的層面,升華至全人類、全世界的高度。正如這8位維和英雄一樣,對整個世界,抱一份熱切的關愛和深沉的責任。
世界各國之間,也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或許,人類還不能跨越“巴別塔”下的分歧,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仍然免不了紛爭。但相信,一些重要的共識,正在達成,那就是:對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權利,每個人也都有責任。正如古希臘哲人所說:“智者的祖國就是世界。”(張鐵)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19維和誠可貴 “獻身”價更高
- 2010-01-19中國維和警察為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貢獻
- 2010-01-14公安部證實8名中國維和人員被埋其余人員安全
- 2010-01-13中國駐海地維和部隊8人被埋逾10人失蹤
- 2010-01-13海地地震暫無我維和防爆官兵傷亡報告